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叶海辉 《法学杂志》2003,24(6):22-24
从对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的现实需要看,恐怖主义的犯罪客体具体划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二者各有自己的内容与特点。在防范恐怖主义犯罪过程中应采取“虚”、“实”两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执法者职务犯罪中的人情因素的特征、现实表现、负效应以及执法者“人情观”形成的历史渊源、社会基础等作了全面论述,并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执法伦理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3.
叶海辉 《政法学刊》2004,21(6):66-68
由于排爆的危险性是即时的、致命的,对排爆警员的心理必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要针对排爆警员在现场执行排爆任务时的兴奋求战型、恐惧应对型等异常现场心理类型,以科学、实用的方法,实现对排爆警员异常现场心理过程的矫正,为圆满完成日趋复杂的排爆任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稳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激性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因某种偶发的治安利益纠纷或行政执法纠纷未得到有效的引导与调解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应掌握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偶发性、事态的演变性、事件的突发性的特点,了解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制定应激性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警务,有效处置应激性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