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婷  吴培显 《求索》2012,(12):117-119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以文坛生力军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前沿,其中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创作上的转型。余华、毕飞宇是其成功转型的突出代表。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否定式创作姿态到建设性的求新求变、从"反传统"崇尚到"立足本土"的意识自觉、从"惯性写作"到超越性的可持续写作等方面。他们秉持恒定而高迈的文学理想,在立足本土的经典情怀与市场化时代大潮的双重选择中寻求到了某种平衡,不断在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以及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气度上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在关于异化问题的研究热潮中逐渐流行起来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即全面异化论,或称“现代人的总体异化”。概括来讲,这种理论指斥现代社会的人成了他不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人“被他们自己创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城市生活正日益陷入非人...  相似文献   
3.
从1992年底,文坛出现了“后新时期”的提法。尽管持“后新时期”说的人们对其时间的上限意见不一,对其内涵的理解也有颇大差异,但相同的是,这一提法本身“标志着新时期的终结和另一个时期的开端”。近二年来,许多人相继以各自的方式和需要使用着这一名称,甚至是在不同的理论话语层面上,共同论证和支撑着它的成立。“后新时期”论者的根据,主要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学的转型。他们认为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与此前的文学有“对话的意义”,这种“后现代创作”是对新时期文学的解构,所以称之为“后新时期文本”;同时,以迎合“大众”消遣和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成为与纯文学分庭抗礼的强大存在”,由“丫环”变成了“小姐”。总之,这二者都“显示出文学的时代更迭”。第二,是时代的转型。他们认为,时代文化思潮发生了突变,即从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关系中逐渐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成功人士”的形象,引发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议论.近来,又有人对这些风光无限的“成功的神话”,表示出深深的疑问和忧虑.或者怀疑其得以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总觉得那由“成功”的辉煌而掩饰起来的另半张脸,是那么模糊和不光彩;或者忧虑那种以“无止境地追逐金钱”、“金钱神圣”为标志的“成功”,会导致某种退化,形成一种大面积的”精神萎缩”;更有人鄙夷其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副产品”.由于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于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市场化关系的理解和评价,所以有必耍加以辨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生存视角和生存叙事逐渐在文坛兴起.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存困窘和烦恼的关注,率先来开了生存叙事的序幕;对市场化转型期的企业困境根源的探究,形成了一轮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生存视角对都市青年尴尬的生存奋挣、百姓生存本相以及私人化生存空间的近距离观照,是新都市小说、新体验小说、女性小说繁荣的基本促进因素.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写作"的新景观,也是生存视角和生存叙事活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吴培显 《理论学刊》2005,8(4):112-116
新写实之"新"的根本所在,表现为对生活和人生的看取方式上的突破。这是一种"网"与"烦"相缠绕的"非牧歌生活观"。它生成于原生态日常生活的层面,"一地鸡毛"的现实生存之网与生命个体的"烦恼"意绪相交织,构成了其生活观的基本叙事特征和底色,其整体特征则表现为"无奈"与"直面"并存,"烦恼"与"寻求"共生。这种非牧歌生活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刷新与开拓的意义,也是促成中国小说形态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吴培显 《理论学刊》2001,(2):120-123
浩然前期的短篇小说是对农村集体化进程作出的跟踪反映,作品呈现出一种牧歌情调和时代轻喜剧的色彩.<艳阳天>在阶级斗争观念引导下迅速完成了创作重心的转移,这一转移展示出作者游移的艺术创作心态;<金光大道>的史诗追求,则使作品完全落入更大的先验设定的迷津之中.浩然创作上的自我冲突,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也是有代表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阅读我国现当代小说,你会看到一种极其普遍的描写范式:景物(环境)描绘——推出人物(主人公)——肖似摹写——表明身份——人物行为方式的摹拟即故事情节有序地展开。尤其在建国十七年的文坛上,其描写模式的普及程度从名家名作到各类习作选,俯拾即是。然而,新时期文学创作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这一长期独领风骚的描写模式几近销声匿迹,而人们一向不屑问津的“叙述”却备受青睐,多样化的叙述的格局取代了  相似文献   
9.
一、审美品格的性别特征美以其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应并作用着人们无限纷繁的审美需求。不同的审美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因而,人们尽管有主观意趣的差异,却难以对其品格作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判断。婉约与豪放、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崇高,在其历史发展中此起彼伏,对比强列而分明,却不会形成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创作成果在现实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获得生命和价值。创作和 批评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是文 学自身所生成的、促进文学协调发展的一种动力因素。当今文坛 屡屡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要求批评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个性和科 学品格,创作应有清醒而恰切的自我估价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