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1.
我国未成年入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率低且适用不平衡,既有制度层面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与国外保释制度相比较,在适用主体、决定主体、保障机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并提出了我国未成年人非羁押强制措施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品格证据在国外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中被广泛运用,我国虽然没有具体的适用规定,但在未成年人司法起步较早的上海,一些基层检察院、法院已开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探索适用品格证据,并将其作为量刑的参考依据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品格证据的概念定位、适用依据、价值取向及取证方式等,为今后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具体适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吴翎翎 《政府法制》2012,(29):40-40
群众最烦不疼不痒、模棱两可的官话,最喜欢透底的话、碰心的话、直来直去的话、通俗易懂的话。有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打官腔,说话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界关于危害行为的有意性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危害行为与行为等同说,第二种是意思表达说,第三种是意思抛弃说。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学者意思抛弃对“行为”和“意识”以及“有意性”和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认识不同。笔者赞成意思表达说,它不仅把危害行为从行为中分离出来,而且也有效地区别了“有意性”与构成要件的“主观要件”。用“意思决定说”认识实践中的行为,既可把无意识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之外,又可把有意识但需进一步判断罪过的行为囊括在刑法评价之内,是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