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台湾的省籍问题犹如政客手中的玩偶。作为“官民冲突”的“二二八事件”,在国民政府的操弄下被诠释成“族群冲突”和省籍问题的根源。国民政府迁台后构建的二元政治经济结构虽然极大地催化了省籍矛盾,但它在威权统治下并不彰显。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民主化”与“本土化”浪潮的兴起,省籍问题逐渐由“隐”变“显”,并异化成政治派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商帮移植进武夷山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信仰群体与信仰形态均发生了嬗变。当下妈祖信仰在武夷山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汤韵旋  周典恩 《学理论》2010,(15):14-17
文章首先从畲族概念的产生及其族体构成的划分两方面入手,解析近代的畲族其实是另类的聚拢,是人为建构的结果,随后将畲族的经济文化特征与瑶、苗和客家的情形作一比较,揭示出谢重光畲族定义的片面性,并由此进一步对民族的意涵进行反思,认为近代的民族概念本质上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政治表述。  相似文献   
5.
清代畲汉交错杂居,接触频繁。因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作祟,基于不同因子的畲汉传统文化于交流中产生冲撞在所难免。但两者间总体上维持着稳定的、不均衡的共生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浅析百越文化特征中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百越饮食习俗、交通方式、建筑风格、断法文身、崖葬习俗、蛇图腾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环境因素在民族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90年代,台湾原住民精英在世界原住民运动和岛内“反对运动”的影响与推动下,在党外反对势力的介入与扶持下,通过“个案服务”与“街头抗争”的形式发动了一场旨在提高和改善原住民经济地位与政治权利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因运动理念模糊、组织涣散、领导层内讧以及外部势力的操控,导致运动存在难以克服的困境,以致最终式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