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公平与和谐     
正公平与和谐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公平与和谐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公平是和谐的内核,有公平才有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公平即和谐,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其中利益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础,党群、干群、政群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关系的枢纽,劳资关系的和谐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和谐则是和谐社会关系的"晴雨表",走向和谐与共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3,1(6):28-32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内涵着人类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理论底蕴。由于分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马克思对分工所作的社会关系分析,其基本意涵在于:从分工与生产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分工与社会关系共同体、分工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4.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7,1(5):43-46
建构良性互动和有序整合的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目标,在当代全球一体化趋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之际,为我们进一步阐扬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意蕴提供了实践论基础;而彰显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和谐社会意蕴,又为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示,也必将拓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和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发端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后岁月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①,既不同于以第二国际及苏俄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也有别于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同时也与具有后现代意蕴的生态主义相区别。作为一种新学派、新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首先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的某种转变或创制,而这种转变和创制,既是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给哲学世界观提出的理论要求,也与它解决问题的对象及其性质密切相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可概括为: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理性的转折和意识形态批判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倡议要努力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超越资本文明悖论的全球发展新路径和文明发展新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