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在中国和西方,对人文及其精神核心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两种不同的人文核心出发,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素质也会迥然不同。而作为“学问”的人文科学,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其发展经历科学化与反科学化(人文化)的倾向,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修正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它为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是某种内在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们对人文的核心的理解不同,将决定着人文素质的历史结构和当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试论公共哲学课中学生哲学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知识的传授、哲学素养的训练和一定哲学观的形成,构成专业哲学教育的核心;由于公共哲学课特征,突显了哲学素养训练的重要性.而哲学素养具体体现为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相应的哲学精神和品格.为了在公共哲学课中培养这些哲学素养,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德育本质的人性化转向看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的问题不是德育规范或观念本身的不完善与不合理,也不是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是由于它远离人的生存和生活,尤其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与生活。因此,当代德育本质发生了人性化转向。这种人性化转向的核心是对人的理解方式的转向,具体表现为情感成为了生命的存在形式。当情感成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时,改变了情感作为德育的工具和手段而存在的状态,使情感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元素,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感成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单纯的认识主体时,其价值追求与真理追求是一体的,这时求真是哲学研究的重心,同时也是人的价值追求之所在。当人由认识主体转换为存在者,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获得了突出的关注,价值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当人的生存集中于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者,其行为方式、状态和效果不同,引发了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价值的生成性、内在性和有用性等价值属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唐桂丽 《理论月刊》2007,(3):145-147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与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人对自身的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这就赋予了人文素质以当代性。在当代社会,随着人越来越向生命或生存意义上的人转型,人文素质的结构重心也会向生命和生存方面偏转。这样,人的身体素质、情感素质和创造性素质在当代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来自教育观念的挑战。要抛弃传统的将高等教育视为“福利”、“象牙塔”和纯粹的“知识传授”等观念,树立起高等教育是“产业”,是“服务站”,是“素质教育”等的观念。观念的转换和更新是我们应对WTO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唐桂丽 《理论月刊》2008,(8):161-163
人们不断地在探究着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迷,现代在与近代对峙的意义上进行着这种探究。具体体现在:人是与理性的认识者相对峙的非理性的生命体,与先驱的永恒自我相对峙的具体的、现实的生存者,与社会人相对峙的孤独个体等。可见,现代所发展的人的观念,同样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人,它是对近代人的观念的弥补,是在近代缺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人。认识到这种对峙,对我们理解现代人的观念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桂丽 《理论月刊》2006,(12):47-49
在休谟那里,世界可简化为可经验的感觉印象世界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世界,而他的不可知的世界实则是为着那可经验的世界的。因而,休谟在根本上是为着建立一个日常的可经验的人性世界的,休谟的人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认知者,而是一个情感化的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休谟的“经验”就是情感意义上的可体验,即痛与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