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演进,它所呈现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需要也适合诞生伟大文学批评的时代。相对这一时期所拥有的丰富社会历史内容和所能依托的丰富的中外文学文化资源来说,我们这方面的收获显然滞后了。迄今为止,我们的文学批评不仅缺少一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的、既立足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又有着对文学审美特征精辟理解的、能深刻阐释和引领时代精神走向的大境界范式,甚至还面临精神上或审美上的不断退化。如何建构足以与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富审美内容以及精神向度吻合的文学批评范式,当引起学界深入思索。  相似文献   
2.
论新世纪文学理想表现的枯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文学在体量不断增长的喧闹表象下,理想表现方面的危机越来越严重,那些发自灵魂深处并植根于现代文明土壤上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信任日渐稀薄,甚至消失。这种理想危机即体现为一种表现本土社会生存内容时流行的疲惫绝望基调,也体现为一些信仰叙事中制造出来的纸糊神像,更体现为新生一代作家精神姿态的贴地爬行。它极大地影响到新世纪文学的价值深度。  相似文献   
3.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