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各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之一,它给各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多数地方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是粗放式、低水平、表面化的开发,遣成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的浪费。本文探讨了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规划,并从保护文化资源的角度设计了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从理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2.
陈维荣  姚爱琴 《学理论》2013,(16):78-80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创始人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所确定的实践范畴,认为其范畴指向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自由性、向善性和活动自身目的性三个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实践"活动特点的缘起和其特点所具有的一定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使我们在了解研究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3.
姚爱琴  姚爱娟 《学理论》2012,(31):250-251
德育工作是任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对德育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寻科学化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探索任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原则及实施机制。以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充分发挥任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军事人才,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民生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果。在我国改革的深化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重建、阶段推进、经济转轨必然要求政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而民生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又是对党执政理念、社会进步程度、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程度等方面的直接检验。  相似文献   
5.
姚爱琴  陈维荣 《学理论》2012,(30):45-46
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整体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在探究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实践中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人民历史观"重在"中国化"这一原理。"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人民历史观"渐进性中国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民生问题为基础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存在的与民生有关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以民生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连续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非常需要性知识、性道德评价和性道德选择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术界在性道德领域也有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道德和性道德的言说进行再度考量,得出道德尤其是性道德本质新命题,并对其做了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实现总体小康,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民族关系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地区稳定、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民族关系与甘肃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