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是"争夺领导权"还是争取平等——论中苏论争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苏同盟关系中,由于中国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对此,作者认为,中国没有争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而不平等的党际与国家关系才是中苏同盟关系恶化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大量史实的梳理,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树立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因而受到各方的纪念。1949年以来大陆官方对辛亥革命的高规格纪念,是国家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既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也有延续纪念传统、弘扬辛亥志士的精神和表明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的考虑,还有为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及传承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站在当今世界发展理论的前沿 ,吸收其合理成份 ,在深刻分析中国发展的历史和总结世界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邓小平发展理论立足中国实际 ,成功地解决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依附性发展、避免发展失衡、克服发展中的“急性病”、实现稳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泽学 《理论探讨》2008,3(1):105-109
"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以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两个概念.那么,毛泽东本人对它们有何看法呢?据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揭示了毛泽东对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态度,反映了一代伟人对待这一问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民主建政是中共政治建设的目标。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中共民主建政的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直特别关注,在代中央起草的相关文电中,不仅对其进行制度设计,而且在各地的组织实施中进行督促指导和相关经验的推介,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保证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建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文化建设应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 ,新文化建设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文化建设多样性和大众化及科学性的思想 ,为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计划经济时期的“地下工厂”是当代中国史上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一些规模不大的家庭工场以及少数事实上属于私人经营的工厂在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存在,被当时各地有关部门定性为“地下工厂”。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地下工厂”现象即开始出现。1956年下半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绝大部分私营工厂和个体工商户被纳入公有制经济轨道,私人开厂开店实质上被禁止。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数私方人员存在开厂获利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的最大爱好之一是博览群书。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中华文化的浸润 ,铸就了这位博古通今、历史知识渊博的文化伟人。毛泽东对历史有着特殊的嗜好。自幼年起 ,就十分喜读中国传统典籍 ,对中国历代史书和历史演义、古典小说兴趣尤浓。在韶山的私塾里 ,在熟读“四书”“五经”时 ,他就开始读《左传》、《史记》、《纲鉴易知录》和古典历史小说《水浒》。投身革命后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 ,他对中国史书的兴味依然浓厚。井冈山时期 ,环境险恶 ,交通闭塞 ,他忍受住了物质生活的匮乏 ,而缺书少报的贫乏精神生活却使他焦虑难耐。为充实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十分重视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要求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要求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执政能力;解决了重大关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实现了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向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党以来,中共的国际共运中心观经历了以共产国际为中心、“以苏共为中心”到国际共运“没有中心”的转换。本文历史地考察了中共国际共运中心观的演变,并对各观念形成的背景及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