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中国政治   26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清末“中体西用”思想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史学界把“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看作为洋务思想,或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并认为它是“一个中西杂交不伦类的反动口号”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为此,本文就愚虑所及,略作议论,不妥之处,祈请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 ,基于三方面认识 :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 ,不能再建立由满族人作为君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必须建立共和政体 ;采取共和政体 ,可抑制“豪杰”争雄之“野心” ,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 ;中国社会已具备了实现“共和政体”的基本条件。辛亥革命烈火中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虽是进步的、革命的抉择 ,但却无法与中国社会机体有机地结合。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尴尬抉择。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以义和团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抗击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这场空前规模的反侵略战争,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成功地粉碎了列强继续瓜分中国的迷梦,把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推向高潮,并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本刊发表这组学术笔谈,正是为了纪念这场反帝御辱、气壮山河的民族自卫战争。  相似文献   
4.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是我党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他曾与李大钊等一起,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太雷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依据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原则,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收入《张季子九录》中的张謇《代某公条陈朝鲜事宜疏》题下标明拟稿时间为光绪十一年。戚其章撰文对此疏写作时间作了新的考证,认为此疏写于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三。本文依据张謇日记、年谱等第一手资料,针对戚文指出的存疑之处,一一进行考辨,认定此疏拟稿时间为光绪十一年十月下旬(1885年11月底至12月初)。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研究中似已定论的若干问题作了些再思考,发表于此,以求同行指正。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的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原先并不主张这种合作形式。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明确  相似文献   
7.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中国军事历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历史研究成绩斐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军地相结合、军事院校与科研单位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学术专著与论文;创办了专业刊物,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暴露了队伍建设、研究成果及学风等问题上的不足和缺失,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克服。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在武力夺取澎湖之后,以和平的手段收取台湾本岛,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对于统一台湾之役的决策与实施,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仅就统一台湾之役善后问题作一概述,旨在深化中华民族统一斗争史的研究,并以此文纪念康熙帝统一台湾320周年。  相似文献   
9.
道光帝与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斗争季云飞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屡屡侵扰台湾,台湾军民奋起抵御,成功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在台湾军民“抗英保台”斗争中,作为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拟对道光帝在台湾军民的“抗英保台”...  相似文献   
10.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斗争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斗争述论季云飞*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开始进犯台湾,台湾军民不畏强暴、浴血奋战,进行了近五个月的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军事斗争。10月下旬,台南失陷、全台沦陷。11月,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