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独立后的缅甸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外交政策,在与中美苏三大国的关系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冷战期间,缅甸与三大国的外交关系有以下特点:其一,缅甸与三大国都基本上保持着正常的关系,没有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其二,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从不倒向任何一方。其三,在与三大国的关系中,缅中关系显得更为密切,但两国仍属于正常的国家关系,并没有结成同盟。总的来说,缅甸的对外政策确实是中立和不结盟的。  相似文献   
2.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时,二者兼容性强,共同缔造出了新型的近代国家形式——民族国家。西方国家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追求自身的民族利益,使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产生了对峙。殖民地在民族主义的帮助下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国家。然而,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却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激化了国内的种种矛盾。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要求重新融合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来弥补民族主义对内功能的不足和匡正对外极端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不介入的立场,军事上不介入中越海战,外交上不支持任何国家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领土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其一,美国认为这两个群岛的主权归属难以确定;其二,西沙海战的交战双方是南越和中国,美国难以取舍;其三,美国已经自越南撤军,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不愿意也难以介入西沙海战;其四,从根本上讲,美国的国家战略决定其必然采取不介入的政策。美国关注海战后军事和外交局势的发展,同时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其盟国与中国之间发生战事,以推行其反苏遏苏的国家大战略。  相似文献   
5.
从1968年3月正式就任总统到1998年5月被迫下台,苏哈托在位达30年之久,成为世界上总统任期最长的人。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内,印尼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很快,国际地位也显著上升。一、利用军队控制国家军队是苏哈托维护统治的最主要工具。在苏哈托时期,“军队是惟一负有安全和政治双重职能的机构”①。为使军队名正言顺地参与政治,苏哈托提出了“双重职能”理论。1966年8月,苏哈托在陆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通过的军队“战斗信条”中明确指出,“武装部队的陆军从来不是政权的被动工具,也不是单纯的治安维护者。……它不仅对军事战术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负有责任”②。1982年,国会制定法律,规定军队不仅是一支军事力量,而且也是一支社会力量③。  相似文献   
6.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45年到 1 991年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对峙。东南亚地区就是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整个冷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 40年代后半期 ,即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在这段时期里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策核心主要是中国 ,东南亚在其外交天平上相对较轻。美国一直忙于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对东南亚地区较少顾及 ,对东南…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东南亚国家处在冷战的全球国际大环境之下的“热战”地区国际小环境之中。两种制度之间的争夺、美苏中三大国之间的角逐对东南亚国家推行威权政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实行威权政治的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不同,国际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三国的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