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巫继学 《小康》2005,(10):12-12
个税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人士在热议的过程中,尽管意见弥足珍贵,但是这些议论中也存在着诸多严重误解与误读倾向,及时廓清这些看法十分必要。首先,有人认为,此次个税改革是“新时代的均贫富”,我很难同意这种看法。其实,人们乐于谈论“均贫富”话题,在于人们身陷于社会贫富差距的无奈与无助中,当国家利用巨大的经济杠杆来调节财富分配的时候,得到改变的并非只有经济政策,还有经济热潮下人们躁动的情结与心态。个税被赋予更多更大超出它本身机制的期待,根本无需用时间来证实就可以说,这显然是个税无法承载之重。税收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它…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出其不意地升值,普通老百姓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判断不出来这到底是好事还不是好事。在中国进入WTO的今天,在中国经济更加迈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影响将是广泛的,深刻的,有时甚至可能是振荡性的。但在整体意义上看,它事实上是政府给人民币持有者派送的一个“大礼包”。  相似文献   
3.
<正> 一、我国经济社会引力场与中部战略经济社会引力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经济社会系统。在这个引力场中,确实存在着梯度差,这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梯度差,是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呈点状分布,而不是呈面状分布的。简单地把我国生产力空间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和三大梯度,是不科学的。就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广东仅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惠州至汕头的沿  相似文献   
4.
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在社会财富中占有一定量的份额?这是一个古老的争端。尽管方框各织,多数经济学家都赞同如下看法:只有对社会财富的创造给予了投入,才拥有社会财富的索取权。也就是说,易有一定的经济权力是参与分配的基础。至于什么算经济权力,每种权力从财富中获得多少报酬,那是第二位的问题。大体说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构成经济权力的至少有如下几类:(1)直接的、间接的生产劳动;(2)生产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文化的、生产资料的、资金的)。如果我们广义地将土地理解为生产条件的话,配第的名言可以简化这里的叙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此外,为了使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安全、顺达,为社会生产付出必要的非生产劳动也形成对社会财富的经济权利。  相似文献   
5.
在反思改革中,对于市场经济,经济学界各门各派似乎都自以为理解很深很全面很科学。其实不然。现在流行很广,被认为不言而喻的、千真万确的一些观点却可能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见解。这些见解是有害的,它可能一直都在慢性误导市场化改革。本文不打算涉及那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误解误读,也不涉及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并且给予了批评的那些误解误读,而将视角聚集至今被人们忽视或者未能引起人们注意而又貌似正确的,经典而又影响广泛的,并且继续被激活着的那些误解误读。经典误读之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民主经济。不,我的观点是: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企业专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主劳动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劳本市场经济” 认识劳动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下所采取的经济形式,必须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 劳动,是一个古老而又喝着“圣水”的永生范畴。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劳动者是社会和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主体。而在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里,普照之光不是劳动这轮“太阳”,而是偷借太阳之光的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对当前进行的这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正面评价,都对其将在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抑制贫富分化上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估量,我在一定程度一定方面也认同。那幅“织锦锻”已经足够夺目,我不再为其“添花”,只打算分析一下这场制改可能难以达到的,也是社会成员心目中十分热望达到的那些目标。就是说,减压那些本次制改不能承受之重。首先,本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贫富差距的大格局。是什么原因酿成目前贫富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的局面?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背面,换句话说,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三农”困境到坦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巫继学 《学习论坛》2006,22(6):49-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传承,是走出"三农"困局的新思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其社会主义内涵与方向,制度创新是其关键所在,而造就新型农民即变传统的农夫为现代化农商是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出其不意地升值,普通老百姓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判断不出来这到底是好事还不是好事。在中国进入WTO的今天,在中国经济更加迈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影响将是广泛的,深刻的,有时甚至可能是振荡性的。但在整体意义上看,它事实上是政府给人民币持有者派送的一个“大礼包”。此次人民币升值,在本质上讲是对人民币自身价值含量的重估。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本身的价值即含金量发生了变化,而我国多年来并未对人民币本身的价值进行随机调整。重估,就是重新界定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争论集中到一点,是绝对贫困化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贫困化问题论述的发展过程中,绝对贫困化范畴有着两层含义。 (一) 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工人阶级处于一无所有的(绝对贫困)状态,这种状态不断深化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工人对于资本的隶属关系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谈到“绝对贫困”的这一含义。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第二篇中,就已经争门论述了“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包含着赤贫”。他强调指出:“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已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他是赤贫,潜在的赤贫。按照他的经济条件说,他不过是活的劳动能力而已,因而也有生活的需要。……他作为工人能够生活,仅仅是由于他拿自己的劳动能力去换取构成劳动的基金的那部分资本。这种交换本身是同那些对工人来说偶然的、对他的有机存存漠不相关的条件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工人是潜在的赤贫。”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赤贫”与他后来干1861年8月-1863年7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明确提到的“绝对的贫困”是同一含义。马克思在这部手稿的第一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中明确谈到:“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困,因为整个物质财高世界以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