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宇 《法制博览》2013,(9):311-3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同国外家务劳动制度相比较,我国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在理论设计上还存在不足,如适用范围窄、条件较为苛刻、法律规定比较宽泛,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立法目的实现的预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等.因此,应借鉴国外家务补偿制度的有益规定,完善我国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语正义》是乾嘉时期新义理学大兴后的产物。它虽坚持清初学者诠释经典时切实考证等"实学"特质,但受时代思潮的浸染,在对"实学"方法的应用中,发生了某些变异。一方面,它不断强调传统礼治思想的发扬,高扬"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倡导性情的道德观等;另一方面,它又试图破除汉学壁垒,流露出许多"宋学"的痕迹。在"由字通词,由词通道"思想的指引下,《论语正义》不断凸显由"求是"而"求道"的解经理路,虽受到后人质疑,但其在实质上确实变新了原有的"实学"解经方法论。通过《论语正义》,可以管窥出该时代学者渴望凭借"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方法,重构以"道论"为核心的本体论,以对抗宋明理学的经学理念,以及仅依靠纯粹技术性的客观考证无法高效揭示主观性义理的考据式实学义理学方法论自身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建立了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社会进步及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革命根据地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新的道德观。新道德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贯穿了对迷信的涤荡,且具有一些政治色彩,这些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康宇 《长白学刊》2013,(6):11-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中的“对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问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差异,但二者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天然的互通性,社会历史经验也证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尤其在当代现实层面上,中国社会对二者的有机联结表达出强烈的需求。若能厘清二者联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体结合点所在,联结途径问题,并能摒弃“马克思主义儒学化”“儒学马克思主义”等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定能彼此促进、科学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一个典型特征.它经历了春秋、两汉、隋唐、宋明直至民国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影响极为深刻.容隐原则集中体现了儒家道德法思想,它的出现是中国特定人伦背景及社会实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佛学文化观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梁漱溟对佛学文化总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他对社会中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意欲本体论"、"三量"认识论、佛学释宗教、文化路向说、佛儒异同说是其主要内容;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以佛儒两重性为内在动力,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有益补充,以反"唯科学主义"路线为特征是其主要结构机理.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用佛学沟通了哲学与宗教,把宗教与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调和起来,建构了融儒、释、生命哲学意蕴为一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然而,由于作者的矛盾心态,某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也成为一种遗憾与缺失.  相似文献   
9.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0.
康宇 《长白学刊》2012,(6):5-11
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浓厚的形上学情结。这种情结不仅来自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在诉求和现代哲学家们自身的哲学理念,而且受到学者的学术经历、个性特征、社会主流意识作用、哲学发展自身历史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哲学家们形上学情结的存在,中国哲学的近代走向与同期西方哲学的走向发生了分离。它使得中国哲学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浪潮中,没有迷失自己的"本色",中国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由此得以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