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政府任期目标与群众预期相适应。政府若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切实以科学发展和科学实践贯穿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全过程,和谐发展的蓝图就会化为现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在县级班子换届以来两  相似文献   
2.
张华波  刘凯文 《传承》2014,(12):98-9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曲折、不懈探索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道路。它开辟了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新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经验,彰显了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保存了力量,这正是这条道路带给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党员来源工作存在认识不够、数量偏低、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以"党建带团建"提升农村党员来源工作效益,需要加强认识、盘活存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让共青团组织发挥后备军和生力军作用,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员来源的困境,为党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4.
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四川省政治学会承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10家单位协办的中国政治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国家政治安全与法治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6—17日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在立师德,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国外学界在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动机·行为·影响"分析框架,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视角、理论和方法出发,展开了长达30年的激烈争论,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相关实践对既往争论展开证实与证伪中不断反思。其间虽暴露了诸多局限与不足,但这些争论和反思对于国际社会理性认识中国和平崛起、准确预判世界格局未来的变化、维护整体安全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研究思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批判地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攸关世界各国直接利益、攸关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攸关中国复兴与崛起,自提出起便深受国外学界关注。本文基于Web of S c ie nce等外文数据库,对近年来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析。整体上看,国外学界沿"动机·行为·影响"的实践逻辑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研究。虽然学者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仍存在误解,但其实践导向的研究逻辑、综合学科分析视角与多元化研究方法仍值得学习和借鉴。"一带一路"的实施不是一国的义务与责任,更不是乌托邦的构想,需要各国携手互利合作,坚定理想信心,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对共同体的批判和理解是马克思毕生努力的事业。在批判和理解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逐渐确立了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分析共同体的经典范式。具体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35年8月—1841年4月),马克思受到古希腊和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影响,开始自觉地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初步的批判与反思中形成了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观点;第二个阶段(1842年5月—1845年2月),在对等级制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国家形式的探讨和批判中,确立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研究出发点,相继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政治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等术语;第三个阶段(1845年春—1848年2月),确立了从物质生产出发理解共同体的经典范式,运用这一范式,马克思科学分析和全面论述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共同体诸范畴,形成了对共同体理解的独特术语体系和话语体系;第四个阶段,1848年后,马克思在具体革命实践(1848年2月—1879年9月)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1857年—1883年)进一步深化了对共同体的认识;第五个阶段(1879年秋—1882年底),马克思晚年面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