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混合监护三种家庭结构。研究从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等六方面对不同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质量整体不高,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的社会化程度在监护类型上差异显著。其中单亲监护型相对最好,少数隔代监护型和混合监护型留守儿童面临较严重的社会化危机。  相似文献   
2.
研究从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技能习得、社会交往发展、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内化、自我意识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化内容方面,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年龄与性别差异显著,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步凸现,少数留守男童面临严重的社会化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因素。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宏观深层次制约因素,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则是影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微观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