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1.实践的观点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吗?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能不能说,实践的观点仅仅是认识论的观点呢?不能。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他们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本课的地位 1.本课是由世界观知识到人生观知识的过渡课。教材前五课是讲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知识,六、七、八三课主要是讲述科学人生观的知识。这样,本课就成为这本教材中两大部分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第二课的课题是“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课文中为什么没有设置专门讲述“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框题?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辩证法规定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把辩证法看作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本课的主题就是讲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以及它的方法论意义,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程标准》在规定八课的课题时,都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的,把本课课题定为“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既然如此,教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