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人物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步骤.哲学史人物研究就是要将被研究者“客观还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被研究者哲学生命、精神生命和学术生命的“重生”.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几种方法的“合力”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这样的研究效果.这个“合力”就是哲学史人物研究的“四位一体”法,即哲学史与思想史相统一、时间发展与空间拓展相统一、文本与话题相统一、主动创造性与客观逻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刘宗周《人谱》归纳了人的六种"过(恶)",即"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并设计了"改过"工夫步骤,即:针对妄惑微过,则"静坐读书",于闲居之地,明人禽之别、敬肆之分,体悟"本心"之"明";针对七情隐过,则"知几葆任",惩欲窒忿,当下廓清;针对九容显过,则"变化气质",以气质定威仪,由知礼而显性;针对五伦大过,则"随事体当",践履敦笃,常怀黾黾战兢之心,以尽伦常天道;针对百行丛过,则"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由尽吾之心而尽人尽物;针对成过之恶,则"克念始终",时时自讼反省,时时迁善改过,迷而后复,成圣成贤。《人谱》的改过六法表明,无论个体之人犯怎样的"过(恶)",其"本心"始终净洁澄明,迁善改过工夫本质是证"心"工夫。  相似文献   
3.
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杜运辉、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陆信礼分别撰文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和合学"是"编造哲学"、"虚妄哲学".本文就此做出回应,认为"和合学"作为张先生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心得而通达的致思成果,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合学"是张先生基于"自己讲"、"讲自己"哲学史观的哲学创新体系,是对传统哲学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智慧结晶,为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资源,以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尊重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又要不断根据时代的主题、问题和话题而创新、创造、重构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观念结构;第二,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尊重民族精神历史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和特质,又要积极发挥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养和精神修养境界;第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既重视民族精神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性,又尊重民族精神形成与完善过程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从而在世界历史大视野中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和惑召力.  相似文献   
5.
明末大儒刘宗周在其位,谋其政,针砭时政,倡导王政,关心士风,留心时弊,主张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行选贡制,促进人才选拔的多元化;2.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育的德性化;3.慎选教官,强调教师队伍的优良化.刘宗周的教育改革思想对当前我们的高教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如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兼顾化、教师来源的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6.
明末大儒刘宗周的及门弟子祝渊,以孝义为则,以“兢兢无负其本心”为为学大旨。祝渊“本心”之学上承蕺山思想,为学重当下高识解悟,为人重笃行持守,其短暂的生命历程,进一步凸显了蕺山学派师弟子“学行一统、德业双修”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7.
明末大儒刘宗周授徒讲学,弟子众多。董玚、全祖望、杜春生等人曾考索蕺山弟子126名。按照一定标准,在参考刘宗周著述论说及相关史料典籍基础上,可增补蕺山弟子46人。这对于深入了解蕺山学传播与流衍状况,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思想家不懈追求的理想,明末大儒刘宗周亦不例外.本文以刘宗周的道德理想主义为契入点探讨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面对王学末流域等之弊,刘宗周提出诚意学说.他从对阳明良知论的辩难中提升诚意为根本的道德修养工夫,并论证诚意与有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特点.诚意是"一以贯之"的工夫,它围绕哲学最高范畴"意"展开,并将心、意、知、物统起来,提升了"诚此之意"的城的地位,使其具有了工夫与境界合一的道德理性品质.诚即信,它是刘宗周诚意学说在天人合一与心性合一中将人内在的道德至善外显而确立的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构成刘宗周诚意学说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