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党一贯重视文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文风建设的四个维度:在性质定位上坚持文风就是党风;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唯实求真;在生成路径上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总结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在表现形式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倡导短、实、新,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2.
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从历史的进程看,八大在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八大是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起点;八大是党的执政意识形成的起点;是执政目标制定的起点;是党的功能转型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张立慧 《理论研究》2010,(5):2-5,12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文风观,主要表现在五个维度:在功能定位维度上坚持文风就是党风;在价值取向维度上坚持唯实求真;在生成路径维度上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在表现形式维度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在培育维护维度上坚持构筑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立慧 《理论探讨》2007,3(4):12-15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评价标准的确立和完善,从其思想脉络发展的正趋向看,经历了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升为社会和谐标准的历史变迁。这一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的不断自觉和深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立慧 《党史文苑》2006,(11):24-26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始终关注和重视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这些思想及其方法论对于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版图的位移与中国科技的兴衰密切关连,中国从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国家成长为今天的科技大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事业的重视、领导和推动。  相似文献   
7.
张立慧 《探索》2007,3(4):144-147
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始终关注和重视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要加速农业的发展,农业要充分发展;发展农业要有多种经济成分: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农业要发展商品生产;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的是使农民共同致富。这些思想及其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已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实现科技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的强烈愿望。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积极应对第二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促进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实现科技发展的转型,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科技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