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哲学是成熟于过去的未来哲学。中国哲学始终保持着与人生存在的直接内在的相关性。正因为此,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多方面的合理性的优越性。中国哲学的生存论立场,是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的一个合理的立场;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建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具有明证性的合理性;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保证了中国哲学统一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及无限的发展可能性的空间。这些合理性的优越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哲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中国古代哲学短于语言逻辑分析的操作平台的自觉建构。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会给中国哲学带来革命性变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成熟于未来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2.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四句教"定位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乃至宋明理学思想的总结。这样的定位是不合理的。因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和终极宗旨是"致良知"方法论原则思想,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理解了这一点,不仅能为解决"四句教"问题之争以及评价刘述先的思想得失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把握阳明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以及解决"合理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观念何以可能"的"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生存论的基本问题》(《长白学刊》1998.1)一文中我们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与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及对基本矛盾的理解是同一的。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是心理与文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资源能否在当代及未来的中国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创造性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古文化形式包裹下的精神义理的合理诠释。这种诠释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就是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考察,获得关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内在的精神义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是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法。以此来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有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整体性的理解和内在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之间虽筮法不同,但基本象数之道一以贯之。尤其是《归藏》与老子思想在历史时间发生方面、"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思想内核方面、"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方面、重坤用坤的意识方面和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方面都有相似性,并基于此探讨二者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学术史研究相对落后,存在着片面化、表面化和分散性、盲目性等问题,给我国未来的化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制约合理的学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影响对学科水平的正确评价;影响学术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所以,在21世纪应加强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哲学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牵连着直觉与逻辑的关系.在西方,由于受知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逻辑与直觉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二者这种长期的对立状态导致了一系列的对立,如逻辑主义与直觉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等的对立.因此要消解这些知性对立,由对立达到融通与和谐,就必需重新思考直觉与逻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直觉与逻辑架起一座桥梁.就中国哲学来说,长期以来,人们也为在中国哲学中无法挖掘出明晰的逻辑所困扰,甚至有人以为中国哲学没有逻辑思维而仅为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