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立钱 《求索》2010,(3):187-188,209
相对于艾略特和奥登等人对穆旦的影响而言,英国诗人、诗评家威廉.燕卜逊对于年轻诗人穆旦的诗学塑造更为直接而持久,尤其是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观念有力地支持了穆旦诗歌文本的成长。本文将回顾威廉.燕卜逊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学传播史,分析其诗歌主张即以含混为诗歌的特质尤其是写作"未解决的冲突"诗歌等,并阐明这些观念在穆旦诗歌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徐立钱 《前沿》2013,(10):147-149
在正统的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巴金小说《家》里的觉慧历来是备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过考察作者本人的叙述和文本的实际,可以发现文学史所塑造的可爱的准革命青年觉慧的形象有待于重新认识。论文首先追溯了1949年以来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所塑造的觉慧形象,接着从作者的叙述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觉慧作为从封建大家庭蜕化而来的一员所固有的缺陷。最后通过比较《家》中的觉慧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引出"如何启蒙"这一在今天看来依然重要但却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立钱 《前沿》2013,(8):133-135
借助于文本内作品的解读,并辅之以文本外诗人的论述,本文试图阐述失明对于博尔赫斯人生观念和写作方向的决定性影响。失明固然不幸,但是对于诗人博尔赫斯来说,这一常人看来悲剧性的生理创伤却可以转化成为写作的源泉。他的使命正在于从失明中提取出独特的人生体验,由此创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艺术世界。在他看来,黑暗、无限、混沌、迷宫、幻境更为真实,而与之相对应的光明、有限、清晰、现实等不过是人们的幻象而已。这一因为失明而显得极其决绝的追求暗合了现代艺术背"道"而行的内在冲动,因此也为博尔赫斯赢得了"作家中的作家"的称呼。  相似文献   
4.
徐立钱 《前沿》2014,(7):199-206
在一般人的视野里,穆旦是反传统的斗士,新诗现代化的急先锋。但是深入考察他的诗歌文本不难发现,穆旦的诗歌写作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的现代主义与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穆旦拒绝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并不意味着他对古典文学的无知。实际上,他的一生从未与古典文学传统割断过联系。本文首先结合穆旦的家学渊源和学校教育,以穆旦不同时期的诗作《古墙》《玫瑰之歌》和《冬》为例证,深入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意象和诗歌主题对穆旦诗作的影响。论文认为,在肯定穆旦西化努力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古典文学对穆旦的潜在塑造。  相似文献   
5.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