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主办侦查员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侦查活动与侦查监督、审查起诉、审判等工作之间的衔接,而侦诉衔接的过程中主办侦查员与其他诉讼主体在理念、方法和思维方面存在差异,成为了主办侦查员制度发挥功效所面临的困境。对此,主办侦查员制度在施行与适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主办侦查员法治化理念的强化,明确侦查中立性要求,提升侦查诉讼性目标,以主办侦查员主动化、负责制、提升侦查质量为方法实现侦诉衔接下主办侦查员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恐怖活动在暴力方式、组织形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问题"点",同时在时间、空间、人物的横向属性与中央、地方和个人的纵向联接呈现着"线性"困境。通过剖析问题"点",立足贯通防控的两大基准"线",通过情报互通、技术支持、组织协调、国际协作等措施形成"点、线、面"的网状"立体化"防控体系,是提前遏制难发现、难打击、危害严重的恐怖活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扬子  张清 《法治纵横》2014,(19):49-49
今年6月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人民检察院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乌市清理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及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部署,集中审查了8起案件,这8起案件涉案金额达亿元。近日,办案检察官向记者揭开了此类案件的内幕。  相似文献   
4.
“探究法律精义 ,鼓励百家思潮 ,推动法治进程 ,支持社会发展” :从 2 0 0 1年第 1期起 ,这四句“箴言”作为办刊宗旨被印刷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封底上 ,其方位是左上角———醒目而富有装饰性 ,其字体是幼圆体———端庄内敛而不失洒脱自如。在设计该刊栏目的时候 ,我又把“百家思潮”作为一个重要的特色栏目推出 ,并对其进行了这样的阐释 :“传播和评价在学科领域里具有重要价值和普遍影响的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学说、思想。”记得在确定这个栏目名称的英文译法的时候 ,我同英文译者之间曾经有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尤其是对于“思…  相似文献   
5.
6.
扬子 《政府法制》2010,(20):44-45
汉末的曹操是历史上最牛的盗墓者。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金、白银,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  相似文献   
7.
时下,走在街上,常常有“咖啡语茶”之类的名堂映入眼帘,真可谓“目不暇接”。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开始时莫名其妙,到后来见怪不怪,不过,一直感到它是那样新潮、时尚、前卫——  相似文献   
8.
磨难之中的辉煌,是壮丽的;磨难之后的辉煌,是灿烂的;深重的磨难,应该而且必须以壮丽灿烂的辉煌作为回应:公元2002年11月8日(夏历壬午年十月初四),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伟大号召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所浮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反恐怖主义形势呈现恶化趋势。《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是我国政府对近年来反恐怖主义斗争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的总结与固化,代表了未来中国国家反恐怖主义政策的基本走向。草案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定义,应着重在实质上加以认定而不应拘泥于形式。对恐怖主义不仅要看到其直接后果、间接后果,还应看到其对国家法治发展造成的深层次后果。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刑法逻辑指导反恐怖主义策略具有极大局限性,反恐战略中不仅有策略导向而且具有目的导向两种不同的视野;草案不仅有行政法属性而且有刑事法属性。应坚持情报导向的反恐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谈嫉说妒     
我常常为国人不平,因为许多人总是愿意把一些“莫须有”的恶名或者被叫做“劣根性”的东西强加在国人头上,以致于产生了诸如《阿Q正传》、《丑陋的中国人》之类的作品,而且它们都是出自中国人的手笔,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大有传世之势———唉,“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有甚者,古往今来,有相当数量的国人还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品性:“嫉妒”,并称“老外”从不嫉妒云云———好像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是中国人似的。每闻此言,我总是义愤填膺,忍不住要质问:伟大的弗兰西斯·培根曾经写过《论嫉妒》一文,难道他老人家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写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