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5篇
综合类   1篇
  200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思潮,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堪称是与中国学术思潮的原创时期——先秦子学相比拟的大时代。中国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的兴起,不仅终结了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的主流学术思潮,而且还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潮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在这空前的学术范式之转型和学术思潮之兴盛的时代,我们却看到了人文价值的失落和哲学精神的匮乏。由西化思潮、现代新儒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构成的中国现代多元学术思潮在这一百多年作为时代精神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也因此构成了我对近百年中国学术思潮的基本反思。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蒋介石的力行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是国民党官方哲学的主流派,那么,阎锡山的“中”的哲学,则是地方军阀集团的理论代表。由于地方军阀是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一个基本现象,又由于绝大多数地方军阀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的,这就使得阎锡山的哲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很好地说明了这一事实:在“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代中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阎锡山是地方军阀中独一无二的不倒翁;更从一个侧面折映出现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而闭塞的中国内地)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提起“康梁”之名,世人都有如雷灌耳之感。但是,说到中国现代哲学史,人们可以把康有为略去,梁启超却不可不提。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哲学活动和思想有着跨越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征,而这又得力于梁启超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性格。这一点,他自己作了清楚的说明:他与“康有为有最相反之点,有为太有成  相似文献   
4.
陈立夫     
陈立夫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位显赫一时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四大家族”中的首领之一,而且还是国民党官方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早年曾创立唯生论的哲学体系。著作有《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学研究》,并主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中华文化概述》、《易学应用之研究》等。主要论文收入《从根救起》、《迎头赶上》两书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哲学的第一课题——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本世纪的三十年代曾发生了方向性的转折。如果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它是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联的,那么,到了三十年代,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则开始走向相对独立的专业学术道路。这种相对独立的标志之一乃是一批学贯中西的比较文化专家的崛起,而李石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石岑,原名邦潘,字石岑,后以字行。1892年12月27日生于湖南醴陵,李石岑幼年受教于私塾,后赴长沙求学。民国元年时,东渡日本留学,至1920年春,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日本期间,李石岑曾与曾琦、张梦九等十八人于1918年在东京发起组织著名的“华瀛通讯社”,该社每天排印稿件,提供国内报纸刊载,以抵消日本通讯社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     
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代大师,冯友兰曾巧炒地改造程朱一派的宋明理学,揉合西方新实在论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并有所创新。可以说,冯友兰哲学智慧的结晶——《贞元六书》,典型地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创立哲学体系的尝试。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为清光绪戊  相似文献   
7.
张东荪     
贺麟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写道:“自从张东荪等诸先生于民国十六年创刊哲学评论后,中国才开始有专门性质的哲学刊物”。纵览二十世纪中国哲坛,张东荪不仅积极参预了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的三次大论战,而且还代表了中国哲学家企图建立新哲学体系的最初尝试。张东荪,生于1886年,字圣心,浙江杭县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生平主要致力于办报、教书、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张东荪在辛亥革命后,为研究系的《时事新报》总编,还编过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胡适     
胡适,原名洪驿、嗣糜,字希疆、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5岁那年,中日马关条约的订立,使得胡适的父亲胡傅不得不离开台湾台东县太爷的职位,不久就客死厦门,母亲谆谆教诲胡适遵循父亲的遗愿,“以学为人,以期作圣”。1904年,不到十四岁的胡适来到上海求学。在这之前,他已从《水浒传》开始接触了三十多部小说,又点读了朱熹的《小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前者,他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幼名双,霜。十四岁改名为爽,字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什宦之家”。十岁时,毕业于常州冠英小学,旋入常州府中学堂,因家贫辍学,遂至无锡乡南门外江溪桥私立杨氏小学教书,授算术,图画、音乐。1916年12月,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就读。1917年6月赴北大为旁听生。同年9月,考入俄文专修馆。1919年投身于著名的“五四”运动,参加李大钊在北大创立的社会主义研究会。稍后,同郑振铎等创《新社会》杂志和《人道》月刊,鼓吹社会改造和家庭革命。1920年8月,应北京“晨钟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馆之聘,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研究共产主义,研究俄国共产党,研究俄罗斯文化”,“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略尽一份引导中国  相似文献   
10.
只要我们说到三十年代风云际会的文化战线,四十年代别树一帜的延安学界,便不能不令人想到艾思奇;说到建国以后的哲学论坛、理论讲台,也不能不令人想到艾思奇。艾思奇的学术观点尽可以被后人再思考、再评判、再超越,艾思奇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则是确定而不可磨灭的。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3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两岁时随母亲寸宽福迁居昆明,七岁入私塾,后入国民小学。十四岁时随父李日垓(一位辛亥革命的志士)流亡香港,一面就读于教会学校,一面在父亲严格要求和指导下,打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