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四川汉族红细胞酯酶D(EsD)表型频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末Tashian等人发现非特异性的羧酸酯酶A、B、C、后1973年Hopkinson等人利用淀粉凝胶电泳发现了1种具有多态性的酯酯D(Esterase.D,EsD)。分子量为60,000道尔顿,最适pH介于5.0~5.5之间。 EsD的电泳表型有EsD1-1。EsD2-1与EsD2-2型,分别受等位基因EsD~1、EsD~2所控制。以后,相继发现稀有型EsD~3、EsD~4、EsD~5、EsD~6、EsD~0、EsD~7等几种等位基因。均存在于13号染色体上。 EsD的发现和其他同工酶一样。在群体  相似文献   
2.
曹志敏 《前沿》2011,(2):170-173
黄河泥沙含量大,治黄关键在于泥沙问题,清代采取了"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的治河方略。本文对这一治河方略的形成过程、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治沙方略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未能有效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同时洪泽湖成为悬湖,淮河入海宣泄不畅,给苏北一带增加了严重的人为水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