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自爆发非典疫病以来,涌现了很多与病魔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所以到处都在谈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次大弘扬。我十分同意,而且我认为,这场生死搏斗,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是一副很好的清醒剂。不过可能是职业的原因,疫病对于我,触发得更多的是长期存在于头脑中的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叫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或者说,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叫文明的生活呢?无条件地强调物质享受的提高,就是文明的标志吗?不断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疫病,使我对此颇存怀疑。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的存在方式相比,有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那种否定社会历史规律尤其是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客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失误在于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看作是绝对对立、不能相容的。事实上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合目的性并非纯粹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规律性的孪生兄弟。自然界的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盲目表现,人类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有限的合目的性,其实是一种有目的的无目的性。人类思想文化活动形式上是绝对自由的,但其内容则是给定的。这种自我规定和他物规定的不以自由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关系的发展,即思想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思以往“左”的错误并追溯其理论根源,不应轻率否定乃至嘲弄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而应肯定、尊重、研究和利用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性善性恶的讨论,都是把人当作给定的事实为前提的,所以才有了先天、后天的争论。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走上了文明的社会的大道,才产生了性善性恶的问题。人作为社会动物,它没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类二重性,人所有的属性都社会化了。进步是在矛盾中展开和实现的,没有矛盾便没有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事"不是经验中直接给定的事实,而是经由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求得的符合必然性的实存。"求是"不仅仅是一项思维活动的原则,更主要的是一项实践活动的原则。"求是"不仅仅是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内部世界的改造。因为改造外部世界与改造内部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实事"和"求是"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不能割裂开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风与人品     
俗话说,见文如见人。所谓学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品问题。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理。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深入地分析客观情况,并从中得出应有的逻辑结论,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学风。按此,所谓学风问题,简单化点说,就是敢不敢说真话的问题。按理说,说真话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实话实说,应该是最容易的了。说假话才真是难事。事实却并不是如此。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真话往往是不受听的,不受人欢迎的,甚至可能招来打击和迫害。相反地,说假话却可能得到鼓励和奖赏。“文革”十年中和“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不能将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混同于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历史性和谐,就要自觉掌握生产和消费的辩证法,克服对真理的直观主义的理解。真理是真和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为学先人为     
经历了哲学界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学到最多的倒不是哲学本身,而是深切体会到了学风的重要性。如果把这些体会集中到一点,即为学先为人。说得明白一点,学风问题实质上是做人的问题。这本来是先哲们早就指出过的一个普遍真理。但是,这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却向我们充分显示了这个普遍真理内容的无限丰富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的严重性。不过,粉碎“四人帮”之初,我曾以为,十年动乱已经把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了,所以,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那种把学术当作争名夺利的权术的歪风也将结束了。今后,自由研究,忘我地去探索真理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人对哲学失去了昔日的“光辉”而大声疾呼,或感慨系之,我对此一方面有某种同感;另一方面又有某种担心。 所谓有某种同感,是说目前对哲学普遍不重视,的确令人担忧。不要哲学的民族和国家(特别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不仅不可能站到世界的前列去,甚至难以长治久安。所谓有某种担心,就是在种种大声疾呼中,还反映出对哲学“指挥一切”、“君临一切”的留恋。其实,以往那种哲学“指挥一切”、“君临一切”不是正常的状态,是“发烧”的状态。今天哲学的冷遇恰恰便是“发烧”后所表现出的虚弱。要想克服今天哲学面临的不景气状况,便不能再梦想哲学去“指挥一切”、“君临一切”,而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为哲学指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前半期,我们跟着格·萨布什尼柯夫当研究生时,他指定必读的经典之作,逐章逐句都要交读书笔记。有一次他发现有一位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便大发雷霆,把系领导叫来,声色俱厉地把我们批评了一顿,为了缓和紧张空气,最后他说:一个不想当科学院院士的研究生,便不是一个好的研究生。从此,全班再也没有人不按时交作业了。当时,对这种作业,我经常感到很厌烦。因为,对所读的书,并不见得每部分都有特殊体会,写不出什么新意来,只好把原著的思想压缩一下,便算自己的笔记了。等我当了教员以后,才感觉到这种缩写式的笔记好处甚多…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与为人     
人是一种能以自身为对象的二重化的存在,所以他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也二重化了.就它们的外在品格而言,它是一种有实用性的实存,就它们的内在品格而言,它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即价值),价值之所以叫价值,是根源于实用,但又超越实用,指导实用.有人从经验主义观点来了解价值,结果混淆了价值和实用的界限,把人降低成了一般动物,所以,价值理想是人的生命真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