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冯契那里,人的本质的发展内在地包含四个方面: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本然界向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之间的转化;真、善、美的统一和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实现.它们共同体现了基于实践的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基础上的本质和存在辩证的综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就如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确旗帜,确定"剧作者""剧中人",调控大锅炉,把握过程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自觉意识、担当意识,贯彻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协同推进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认为,胡五峰对"性"有独到的慧识,认为胡五峰的"性体"论坚持客观性原则,否认性体有善恶之分,心性关系方面,主张"以心著性"。基于五峰对"性体"的独到见解,使之从陆王系分离出来,牟宗三称其为正宗圆教。牟宗三的这一见解,在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伏清 《湖湘论坛》2006,19(5):42-43
冯契的《智慧说三篇》中,评价与认知的相互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主观性、差异性程度的不同;意义不同或效用范围不同。冯契认为评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手段价值(工具)和内在价值(目的)的相互作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伏清 《湖湘论坛》2010,23(1):87-90
柳宗元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利安元元"的思想主张,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是"利民"和"民利民自利"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对横征暴敛和烦政拏令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同时还提出了以"民役而非役民"的官民关系思想来整顿吏治。"利安元元"的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性发展,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苏区时期是中共历史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这得益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张闻天在《红旗》第62期上发表了《关于新的领导方式》一文,文章围绕党群关系问题,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对"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方法——"说服群众"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主张活泼的具体的群众宣传鼓动工作,提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主张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工作与群众宣传鼓动工作紧密结合,主张认真总结经验,发扬科学的"自我批评"精神。这种反对"强迫命令主义"的领导群众的艺术观是中共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思想也是中共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冯契在继承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人的本质是从天性中培养德性 ,又从德性复归天性的双向活动过程 ;人的本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冯契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从天性中培养德性、德性复归天性的双向活动过程 ;人的本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冯契关于人的本质的新见解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经权”观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伏清 《求索》2008,(3):117-119
柳宗元在特定的理论前提下,阐释了经权的辨证关系及其合理对待,并与“当…宜”相联系,提出了“经权”对待的最高目标“大中之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伏清  吴垠 《新湘评论》2023,(12):49-50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青年干部,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自觉融入火热实践,学会调查研究。坚持思想领先,厚植为民情怀。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