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分子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动者。为了进一步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完善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也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具有自觉的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李文珊 《前沿》2007,3(9):36-38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和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能在廉政建设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诚实、守信、正直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维护公益的道德规范以及全民遵守社会公德氛围的形成等,对于党政干部廉洁从政以及社会廉洁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家庭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政建设应该注重发挥家庭道德的调控作用。适时、高尚的夫妻观、子女观、亲友观、持家观等家庭道德,能使干部保持廉洁从政的良好心态。要发挥家庭道德的调控作用,就必须重视对干部及其家属进行家庭道德的教育,健全有关的社会教育机制,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完善发挥家庭道德调控作用的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5.
李文珊 《行政论坛》2007,4(5):82-84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以及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经济道德规范存在缺失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在廉政建设中重视从法制和道德两个层面来培育党政公职人员和市场主体认知、内化并遵守经济道德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6.
李文珊 《传承》2008,(2):22-23
在省港大罢工时期,罢工委员会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廉政法规,做到了严格司法和秉公执法,这些廉政法制建设有效预防了罢工各机关和公务人员中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保证了罢工的有效组织和顺利进行,为此后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 ,官吏腐败全面恶性发展 ,已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呈现出“末世”疯狂情结。它对晚清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晚清官吏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们管窥历史 ,警醒现在  相似文献   
8.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与文化的重要方针,它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它的执行却容易受到“左”和右的干扰,为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尊重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理解和执行创作自由,此外党的根本路线的正确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也是顺利实施“双百”方针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对自杀现象予以了持续的关注和科学的研究。他认为自杀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人种、生理、心理、婚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方面客观分析了自杀行为的多重价值,并提出自杀的救济主要有人生观改造与社会制度改造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传统生死现和马克主义生死现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生死观.其基本内涵包括热爱珍惜生命、倡导.大我"观念、正确揭示个体人生目标以及突出死亡价值意义,其外在表现特征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研究和宣传早期中国共产竞人的生死观对处于新时代的当代国人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