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正义力量针对思想理论领域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搞得混乱不堪的局面,为捍卫党的指导思想的纯洁性和正确性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尤其是三次大的思想交锋即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斗争、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和围绕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斗争,从思想上唤起了人们对党的正确指导思想的认识,认清了林彪、“四人帮”所贩卖“理论”的错误本质,从而为最终结束“文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文革”之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曙新 《党史博采》2013,(11):58-59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了二1922年8月赴山海关发动铁路工人运动,10月成功领导了京奉铁路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这一事件既是中国工人运动第…次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中共河北地方党史的重要一页。关于王尽美赴山海关开展工运时的职任,目前党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的身份,如2006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河北简史》、201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以及专题论文《王尽美在山海关——记京奉铁路首次大罢工》、《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与工人运动的杰出活动家王尽美》等均持此说;再一种说法是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特派员的身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王尽美》一书持此说。然经笔者查阅出处,发现这两种说法均来自间接的回忆史料,而与文献史料存在着不够吻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眼下所有关于李大钊生平的论著都认为他是在1922年2月开始参与俄国灾荒赈济会的活动,然在《救灾恤邻》档案汇刊中却明确记载,李大钊从1921年10月北京俄灾赈济会成立伊始即参加了该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他积极投入赈济俄灾活动,一方面是出于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此机会加强与苏俄联系,培养进步青年"走俄国人的路"。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来说,党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组织特征的观念体系,是一种对全社会全民族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政治组织文化,是在党的建设全部工作中都发生作用的因素。从实践上来说,需要大力强化党建文化的理念,培育党建文化的骨干力量,营造党建文化的氛围,打造党建文化的阵地和平台。  相似文献   
5.
李宗武是最早前往苏俄实地考察的中国驻外记者之一,并且在此后不久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可是,迄今为止,几乎看不到记载他本人生平的专门论著。本文通过挖掘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不但查明了李宗武的籍贯、生卒年月和身世,而且基本完整地厘清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总题目”即“主题”提了出来,但后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致使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把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都纳入了阶级斗争的轨道,背离了这一主题。反思这一段历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1921年7月召开于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青年代表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次大会中国与会者的记述存在着许多不详失实之处。经考证,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青年共有18人,其中俞秀松是有“表决权”的代表,张太雷和陈为人是有“发言权”的代表,瞿秋白是翻译,其他14人是旁听者;俞秀松撰写了提交给大会的报告;中国青年出席这次大会不但激发和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志向,而且直接推动了全国性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他们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但在他们的探索成果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当年9月是否在陈独秀主持下召开过一次中央局扩大会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对此作了肯定的记述:"被党的一大选为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党内有5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徐特立、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被人们敬称为“五老”。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这些知名老同志无法在国内坚持斗争,党决定派他们到苏联去学习。“五老”中的徐老、董老、吴老、林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到苏联,进入苏联和共产国际专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著名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的。 他们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时候都已四五十岁了。然而,他们并不因年事已高而在学习中有丝毫松懈。相反,由于在国内斗争时过忙而无暇学习,他们深深感到能聚集在莫斯科学习实在难得,特别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格外刻苦学习和钻研革命理论,给青年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徐老:不怕学得少,就怕不坚持 徐老是1928年6月抵达莫斯科的。他进入莫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