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私家车:发展上海交通的明智选择上海博物馆李朝远博士上海的交通血脉日益不畅。交通难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之大,人人都能感受到,但又非人人都能理性地认识。人们盯住的或许仅是罐装沙丁鱼般的车箱,殊不知,缺质少量的交通正像一根根绷得过紧的丝弦,死死地束缚住了上海的...  相似文献   
2.
一《论语·卫灵公》中记孔子言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此言君子,士人之谓也。“谋道”与“不谋道”遂分别成为当时和以后士人沉重使命的表征和修身养性的禁忌。“谋道不谋食”说,至少包孕了四层含义。一为“士志于道”,士应以建道为己任,谋道是士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核心,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二为“忧道不忧贫”。士人以道的发展为安身立命之基,贫不足忧,而天下失道则堪重忧。故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不能因谋食果腹之需而置道之有无于不顾,“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贫贱不能移”则是这一思想的归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百家争鸣以其自由言论和民主辩洁的业绩成为辉煌时期的辉煌构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已经具有了什么样的价值、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两个将价值关系与价值判断联系起来的问题提到了诸子百家的思维日程上,以致对人的价值的探讨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殷商人每事必卜的感性活动和西周人作“易”占卦的无理性活动,还无法自觉意识到人的存在有一个价值问题的话,那么,诸子百家在中国认识史上第一次将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高悬在自己的认识对象上。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一直被历代学人推崇备至。虽然其间亦有学者指出那时的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限性”,但未能看到它与汉代独尊儒术之间的连缀。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以它的思维方式和独到见解,给已趋僵化的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讨论注入了活力。人们尽可以不同意梅洛蒂对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认识,也可以反对梅洛蒂对亚细亚社会所作的分析,但不能在尚未搞清作者的真实思想和著作的基本内容时,就对作者和作品进行政治性的猜测和非学术性的评判。梅洛蒂的论点可能被否定,但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却无法被抹去。他至少提供了关于亚细亚理论的一种解释性选择,从而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