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转制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改革上遇到了新问题。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造收入分配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打破旧体制的分配制度,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完成收入分配改革。  相似文献   
2.
读过《兽医科技杂志》1984年第4期《公犊尿道“结线”性阻塞二例》一文后,感到该文在病例分析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商榷。 病例分析中写道:“因此结扎线勒断脐尿管后,才有可能进入脐尿管断端向心端”。我认为这种分析是不够确切的,因为在结扎犊牛脐带时,通常是先结扎后,再剪断脐带。结扎线就把脐动脉、脐静脉、脐尿管和羊膜鞘同时结扎,那么直径0.6厘米的结扎线不可能只单独把脐尿管勒断,再进入脐尿管中。我认为结扎线进入脐尿管的原因可能是接产人员没有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在繁荣的背后,也显现出了论争的混乱。我们应该在论争之前反思一个更为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的观点是否被我们无歧义地向对方说出,这就是语言哲学中的"语义上行"思维方式。我们能够看到,诸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概念的演绎,而不同的核心概念及其演绎恰恰是造成各个解读之间无法通融的症结所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全景式运演思维方式,而它是未经过反思和批判的。这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进行"语义上行"式反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的"单线程思维"和"全景式演绎"。我们的任务只是弱化原解读范式的一元权威,因此,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以某一逻辑演绎去取代另一种逻辑演绎的极端化方式,而有意识地在不同概念框架、话语系统中呈现多样态的马克思哲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物"是马克思找寻并激活的概念,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马克思借此打造新的话语框架,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心物对立等思维原则逐渐勾勒成显性的逻辑线索。"物"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还保持着隐喻的特质,保持着灵活性和开放性,为而不恃。物质本体论解读模式继续强化"物"的逻辑必然式运演,引来批判,但这种论争不是一个逻辑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爽  李红章 《世纪桥》2014,(9):43-44
西方知识分子在当代分化为科技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这种分化与十七世纪在西方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密不可分。科技知识分子侧重于对人类工具理性能力的运用,以认识、支配和掌控世界为主要目标,而人文知识分子则以对价值理性为的守护为职,追求普世性,反思人类自身。然而,科技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在各自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了缺陷。西方知识分子的分化在当代似乎再无复合的可能,也许两者在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只有在未来的历史才能明了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