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蒋介石虽然比其莽撞手下更具政治头脑,但性格上仍具军人气质。他无法真正灭火,其实反映出所有专制体制的共同弊病。正如唐纵所评价:"处处维持现状,一进一退,无补于时艰,徒然苦了自己,苦了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苏两国之间曾经缔结过三个重要的条约,但这三个条约的缔结各有复杂的背景。第一个条约是与北京政府签订的,只是保持了形式上的平等;第二个条约是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它连形式上的平等也未达成;第三个条约是与共产党政府签订的,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平等。分析过三个条约的形成经过及其各自的内容,不难看出国家利益、民族情感、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强弱等因素,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与作用,从中亦不难总结出某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继"革命"之后,杨奎松将研究重心转向"建国史",他的关注点首先放在了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命运变迁上,试图解释和理解他们对时代巨变的认识,以及采取的应变行为。本书讨论了3位知识分子的"转向",分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存在很多争论的问题。但是,任何观点上的这种争论,如果脱开了争论对象的具体时空条件与环境,不能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没有了讨论问题的共同基础,因而也就失去了争论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什么民族主义也好,爱国也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个人或政党,包括对政府,都难免会有着与我们今人所希望的很不同的表现。很难认为,爱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并且是越激烈、越彻底就越真诚。以孙中山为例。大概很少有人会否认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以来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当年之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之所以比较纠结,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其实就宣布了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听从其领导。而其产国际对加入苦也有纪律约束,包括:凡加入者,党名必须是×国共产党——第三国际共产党支部;承诺必须以全力拥护苏维埃共和国;必须遵守第三国际的一切决议,第三国际亦有强迫加入国际共产党之各党一律遵行的权力等等。  相似文献   
6.
杨奎松 《协商论坛》2013,(12):54-55
供给制在中共革命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这种体现平等理念的分配制度并未坚持下去,而是逐渐转向了以森严的等级制为标志的职务等级工资分配制度。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曾有过一种解释。他说,这是因为进城以后,“原来在解放区实行供给制的人员占少数,工厂职工是工资制,机关、企业新增加的人很多,他们受资产阶级影响很深,要把他们原来实行的工资改为供给,也不那么容易。”因此只好迁就现实,做出让步。  相似文献   
7.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俄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显示,作为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他相信可以人为地创造先进的生产关系,进而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力,以实现社会主义.基于这一认识,列宁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革命和暴力的作用,并且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生前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主张,却影响了以后几乎所有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设想有所不同,却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依然继承了马克思的某些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苏两国之间曾经缔结过三个重要的条约,但这三个条约的缔结各有复杂的背景。第一个条约是与北京政府签订的,只是保持了形式上的平等;第二个条约是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它连形式上的平等也未达成;第三个条约是与共产党政府签订的,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平等。分析过三个条约的形成经过及其各自的内容,不难看出国家利益、民族情感、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强弱等因素,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与作用,从中亦不难总结出某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60年前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提出"中国道路"引发非议 1949年11月16日,新中国刚刚宣告诞生一个半月,就举办了一个国际会议,即世界工联亚洲澳洲工会会议。刘少奇以会议主席团主席的身份,代表中共中央致开幕词。他在致词中首次提出了"中国道路"的概念,并概括了这条道路的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10.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任务,就是巩固新生政权。当时对新政权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实力强大并继续与中共为敌的美国政府。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了与苏联结盟的战略;在政治上,用强力征服和镇压了一切可能的反对者。但是,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不同,它主要不是靠武装侵略或割地赔款来取得其在华利益,而是通过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渠道,施加对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基本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新政权最担心的。而民众中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心理,则严重地妨碍着新政权各项政治措施的有效实施。1950年秋冬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封锁,给新政权提供了清除美国文化影响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