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兵  杨宝 《重庆行政》2015,(1):106-108
当前高等院校中,班级的影响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学生社团的影响力日趋增大。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大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社团日益成为校园里凝聚力和号召力最强的群体,它有效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高校社团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从性质、风格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势。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要求各个高校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政府购买逐渐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方式,而海外模式是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参照范本。本文建立了一套指标描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程度、承包方的竞争性以及购买主体间的关系。在学习海外模式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且国内模式与海外模式的趋近程度也有所差异。本文构造"初始状态与利益冲突"分析框架解释政府购买模式多元与统一的形成机理,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以"政社团结"方式重建社区秩序,基本逻辑是城市社区在同质性原则下划分为网格,使其具备了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属性,由此形塑了两种层次分明的行动规则,第一,网格的空间约束使居民互动频率增加而催生集体意识,由此得以机械团结方式提供公共性服务;第二,网格的空间约束又因资源不足而需要同外部主体构建契约规范,以有机团结方式提供异质性服务。政社团结式网格化管理体系是社区管理的类型拓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购买服务构建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场景”。然而,为什么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政社合作关系经过“解构”迈向了多元复杂类型?基于项目执行过程的微观情境,本文提出了政社关系演化的“政绩共享-资源庇护”解释框架,案例比较分析发现:第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处于“非对称性依赖”格局,基层政府因其在地化的资源动员能力主导了政社合作的“解构”过程。第二,理性的基层政府权衡政绩共享收益和资源庇护责任之后确定了政社合作的“重构”方向,即合作、俘获、限制、替代等多元化关系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决定其互动关系走向,政府主导的“资源的权力网络”使得政社关系转向了“合作的解构”。研究结论为理解政社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于推动政社合作供给公共服务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创新呼唤社区自治,而居民的搭便车行为致使自我服务难以实现。那么,怎么规制社区自我服务中搭便车行为?以及哪些要素使得社区自我服务成为可能?对N社区自主物业管理的个案分析发现,内生惩罚是规制居民搭便车行为的创新策略,其逻辑为自主组织成为社区自治的媒介与载体,通过缩小自治范围、动员社区精英、赋权居民参与及重建社会网络等过程要素"催化"内生惩罚的生成,迫使居民投身于公共事务,各个要素之间属于递进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解决搭便车行为的策略集合,对推动社区自治具有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6.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比较及解释——一项制度转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我国行政领域中的重大制度转型,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标模式来源于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提出用制度化程度、竞争程度、主体间关系三个指标来描述政府购买模式,其中制度化程度指标尤为重要且影响着另外两个指标。研究发现,国内政府购买的学习标杆只有一种目标模式,但是学习的结果却呈现多元化状态。在路径依赖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初始状态和利益冲突制度转型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典型案例对我国政府购买的现状做出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回应复杂社会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社会组织作为协同治理的重要主体,如何助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协同治理?本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发现社会组织助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协同治理模式及其策略集合:一是以“需求回应”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依托行政权威设计了“瞄准政策窗口”“塑造典型方案”及“借道行政承诺”的助推策略;二是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嵌入合作网络设计了“培植协同网络”“启动任务激励”及“设置可视反馈”的共同体生成策略。社会组织面对不同制度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助推策略。研究结论深化了社会组织微观行为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助推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