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屯堡人述略     
从贵阳沿着滇黔公路西行,在平坝县天龙镇、安顺县大西桥及安顺城、幺铺等地,可常见到那身着长袍、大袖衣、拴围腰、系长带、头缠白帕,圆型的发髻坠于脑后,佩带耳柱(环)的妇女。这种衣着和头饰特殊的人,尤为引人注目。有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也有具体地把她们作为苗族的一支而称为“凤头苗”的。当知道她们确实是保持明代装束俗称屯堡人的汉族时,都深为惊奇,并普遍认为,生活在经济繁华、交通发达地区的汉人,文化上又独具特色,这种特殊的人们共同体像福建省惠安妇女一样,在国内实为罕见。蒙古族和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但他们中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成员同周围民族在经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八四年十二月廿五日在贵阳召开了在筑的顾问、理事会议。 大家回顾了一年来学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明年的工作任务。发言热烈,气氛活跃,会议开得比较好。 在谈到八五年学会的工作任务时,同志们一致认为,我省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转折关头。在新形势下,开创新局面,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同  相似文献   
3.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表现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娱乐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喜好、风尚、习俗和禁忌等。它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风俗习惯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它加以调查研究,乃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民族的社会历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间养生长寿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关于养生长寿方面的思想及其经验,指出少数民族民间养生长寿思想和经验,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宝库,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从《竹枝词》看苗乡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乐府诗集》记载,《竹枝》“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巴、渝地区的巫山县素称“歌舞之乡”。在很久以前就产生了一种风格清新的古老民歌——《竹枝歌》,继而又产生了伴以《竹枝歌》的竹枝舞。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国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事败后,被贬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十五,诗人来到建平(今巫山县建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简史》审稿会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至十八日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和我省的贵阳、黔南、兴义、安顺等地区的代表。其中包括中央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委、贵州民族学院、黔南州委、州革委、州民委及有关县(市)的布依族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汉、苗、侗、水、回等民族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共五十二人。  相似文献   
7.
从濒危药物现象谈民族医药生态文化保护利用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濒危的野生药物,对民族医药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拯救濒危药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贵州民族调查与民族医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述及民族医药调查是《贵州民族调查》 (六山六水调查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国以来贵州民族医药调查的继续。文章剖析了有别于中西医的民族医药用药特色 ,诊治方法及疗效可靠的方药。并建议采取措施 ,简化手续 ,把疗效神奇的药物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行医用药经验。藏医、傣医、彝医、壮医、瑶医、侗医、苗医等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已经或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丰富了祖国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宝库的瑰宝。 一 西南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病疾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点鲜明。对医治多发病、疑难怪病有独到之处。 壮族是我国南疆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10多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小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迷谷”等品。迄今仍为壮医常用药物;《黄帝内经》也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地,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里的“南方”应当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第二届年会于七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贵阳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本省各地和北京、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的部份会员、理事及特邀代表110人。包括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回、满、壮、高山、土家等民族成份。会议受到省民委的重视,副主任梁旺贵同志到会指导并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对学会在组织和发展民族科研队伍,活跃学术气氛,促进我省民族研究等项工作作了充分肯定。他要求大家,开展学术活动必须坚持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