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玲丽 《求索》2014,(11):45-49
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社会学在美国复兴,直接向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企业"和"市场"发起了挑战,重点关注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确立了"网络分析范式"的霸主地位。但是,主流学者却只关注了网络中的人类行动者,而忽视了网络中的非人类行动者。与主流学者不同的是,近年来在法国兴起的述行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行动者"的定义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类,也包括非人类,二者被统一于"异质性的复杂网络"中。但是,非人类行动者没有能动性,他们之间是怎么样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呢?"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人类行动者的"转义者"身份来实现非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即人类行动者不停地把非人类行动者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转换出来,而且当人类行动者转译非人类行动者的角色时,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就互相交织,构建起了一个动态的、演变的、不可分隔的行动者网络。因此,市场不是独立的人类一元行动者的结果,而是人类和非人类多元行动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所以,关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新新经济社会学"近年来在西方悄然兴起,未来可能成为掀起经济社会学领域研究的新一轮方法论热潮。  相似文献   
2.
消费与犯罪——基于改革开放30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社会变迁,犯罪率也在节节攀升。犯罪率的攀升与中国进入消费社会和日益变迁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摘取《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解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的犯罪率的攀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观个体层面的“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中观社会层面的“消费差距”、宏观政策层面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均对犯罪率有着显著的正影响效应。研究证实了消费社会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培育了消费享乐主义文化,使人们永远处于不满足状态之中,精神空虚,金钱至上,物欲膨胀,欲壑难填,乃至采取违法犯罪行为达到目的。消费社会也制造了一种“攀比消费”文化,使得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落差”和“期望差距”,很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和反抗意识,激发潜意识中的憎恨而犯罪。总之,消费社会中的多数人把自己定位在社会博弈力量的弱势一端,永远感觉自己口袋里的钱不够多,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最终,越来越多的不满足的人们通过暴力、抢劫、杀人、报复等犯罪行为寻找心理的平衡与满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