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2.
今年七月,本刊编辑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钟敬文先生,就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民间文艺学的问题举行了座谈。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我校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全国十九所高等院校教师参加的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师训班全体同志,以及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作协昆明分会、昆明师院、云南民族学院、《滇池》编辑部、《云南日报》编辑部、《春城晚报》编辑部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4.
一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在苍翠葱郁的山梁上,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勤劳俭朴的民旅——崩龙族。他们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保山、镇康、耿马和澜沧等县。居住极为分散,且绝大多数是在山区与景颇、汉、佤、傈僳等民族交错分寨而居,少数在坝区与傣族分寨杂居。崩龙族是永昌郡(古哀牢地)古老的民族之一。明朝正式封傣族刀家为茫司长官司以后,崩龙族逐渐沦为傣族土司统治下的属民。由于战争的不时侵袭,由于屡次反抗土司而遭到残酷镇压,崩龙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和外流,生活很不稳定,居住极为分散。从整个崩龙族来说,他们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形成和更迭,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有着内在的必然规律。文学的源头是歌谣,歌谣之后是神话。同样内容的神话,有的用韵文吟诵,有的用散文讲述。不同形式的神话在流传中形成两条不同的渠道。散文体这条渠道接着形成的文学体裁是传说和幻想故事,然后是生活故事。韵文体渠道接着形成的体裁是史诗,然后是民间叙事诗。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类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所达到的程  相似文献   
6.
54年前,我曾站在元江的铁索桥上,凝视着滚滚南去的元江水。那时的我,正处于人生途程中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主要精力从事城市民主运动,还因此于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押于“特种刑事监狱”。1949年3月出狱之后,中共云南省工委派我到元江地区参加农村革命武装斗争,所以我来到元江。元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和一小部分白族,元江山高坡陡,河谷纵横,气候炎热,物产丰富,是云南两个最热的地方之一。1948年初,中共云南省工委把元江作为滇南武装斗争的发动点,在被称为咪喱王的哈尼族上层开明人士李和…  相似文献   
7.
1988年,我参加在乌鲁木齐举办的民族文学研讨会,游览了天山天池、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等名胜;参加了维吾尔族群众性的歌舞聚会———麦西热甫;听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演唱的史诗《玛纳斯》;参观了新疆博物馆、柏孜克里千佛洞壁画、阿斯塔那墓葬群中的干尸,但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是满目荒凉,只剩下断垣残壁的高昌故城。我之所以忘不掉高昌故城,因为它曾经是规模宏大,城市平面布局近似古都长安的西域城市;曾经是高昌王国、回鹘王国的京都大邑;曾经是佛塔高耸、佛寺密布的西域最重要的佛教圣地;曾经产生过兼容东西方文化因子,同时具有地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