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八十一年 ,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奋斗的八十一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转换 ,实现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将突破"一种模式"的僵化,更加紧密地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相结合,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与时代特征和潮流结合,呈现出多样化、时代化、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在高校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体现出三个特点,即课程体系的逐步中国化,合理化和课内学时的精简化。这一演进标志着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对复杂而敏感的宗教问题进行多方考察 ,创造性的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应”的结论 ,为正确看待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认识是当代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杨菲蓉 《求实》2003,3(3):35-37
"实事求是"有古义和新义之分.就前者而言,意指严谨好学、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就后者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辞典"里的特定术语,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邓演达所提的"实事求是"并不具备哲学意义而仍沿用古义,因为邓演达哲学思想中的某些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在较大程度上限制或妨碍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因此,那种根据邓演达使用过"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就认为他的"唯物史观已达到很高程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并最终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杰出的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他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从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发展,普世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等几个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哲学理路,可以让我们深层次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与理论实质,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思想大家之一。人们一致认为,梁氏思想归宗儒家,但又有选择地汲取了西洋养料,呈现一派中西结合的新儒家气象。梁氏也曾自言,“中国儒家、西洋生命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①这里,笔者并不否认以上共识或见解,但将笔触指向一个长期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题,即梁氏思想与社会主义各流派的某些渊源或瓜葛。这一点,在梁氏合作理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尤为清晰,例如梁氏曾宣称其奉持的“合作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一种”。②“五四”前后,名目繁多的社会主义流派是颇为时髦的新思潮,有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富农,颇具中国特色。毛泽东是我党较早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卓著成效的杰出代表,而远隔万里的共产国际也曾一度注目于此。本文截取了在此问题上最为曲折,也最富比较意义的1926~1936年这十年的历史片断,分析和探讨共产国际、毛泽东在中国富农问题认识上的异同,以及形成这种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