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远林 《探索》2001,(3):130-132
在刑事诉公中,证人出庭作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这固然与其自身原因有关,同时也与国家的保障不力有关。证人不出庭作证,对有关证据的真伪性的确认的难度加大,当事人也无法通过认证、质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我国刑事诉讼的庭审方式的改革。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加强有关法制宣传、加大对证人保护的力度等措施来改革和完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从而保证我国刑事诉讼庭审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一) 考评是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这种职能发挥的效益如何,与考评方法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行政干部的考评,停留在定性水平,基本上是采用个别谈话法、民意测验法、民主评议法、年终评比法等,这些方法主要由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受考评者作出定性的批判,受人际关系因素和感情因素影响较大,所获得的结果不够真实,行政干部各方面素质和工作业绩不能真正考评出来,严重存在首“大锅饭”现象,以致带来很多不良后果。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后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新老干部交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干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悉心听取群众意  相似文献   
3.
一)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充分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客观实际。通俗地说,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切合中国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因此,搞清楚中国的实际,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个“客观实际”有哪些呢?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4.
谢军同志的《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刊载于《法学杂志》2000年第二期,下称谢文),读后颇有启发,感受很深。但仍有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谢文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那么,照此定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主体只能是被害人,其他机关、团体等就无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然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根据这一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含义应该“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  相似文献   
5.
熊志海  杨远林 《探索》2003,4(5):136-139
"诉讼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这一主流的证据定义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是中性的,并不就是事实.既有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因而蕴含有案件事实的真实的证据,也有不符合事实、与案件没有联系的虚假的证据.因此,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审查判断,查明证据中确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事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人证与物证"则是证据的存在形式.因此,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