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进行28年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三者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联系,4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起,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  相似文献   
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刘歌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答: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一,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是由于长期的劳动,从类人猿变化而来的。原始社会,还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那时主要是同自然斗争,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统一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说这些对立的范畴是统一的,就是说:一方面。客观物质是第一性的,主观精神是第二性的;实践活动是第一性的,理论认识、知识是第二性的。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这些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它是与唯心主义、不可知主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知道,在领导活动中,"感觉的"(直觉、判断力、洞察力)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对世界发展客观形势的哲学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和谐哲学",扬弃"斗争哲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及发展趋势,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被联合国多次会议决定确认,构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知道,在领导活动中,“感觉的”(直觉、判断力、洞察力)是多么重要。但这种直觉是什么性质的?它的地位如何?则是缺乏研究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将“审美的”判断与逻辑判断相区分,将建立在任何一种感觉基础上的判断力与理解的判断力区分开,与推论的、概念的思想和推断分开;它不是依据一种明确的理智方案产生出来的,而是与一些模糊的、朦胧的原则保持着一致,这些原则只可感受,而不能像前者那样清晰地表述出来。康德有时使用另一个术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是《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  相似文献   
10.
现在哲学界有的同志认为,在真理的界限上可能隐藏着错误,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什么是真理的界限呢?客观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界限,都有一定的度。宇宙是无限的,无边界的,但每一个具体事物从空间上说都是有限的,有边有界的;整个宇宙从时间上说没有起点和终点,但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起点和终点的。客观上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都是互相区别的。客观规律都有一定起作用的范围,超出了一定界限就不起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都有一定的自身的界限,所以任何具体真理都有其自身的界限,没有正确反映事物及其规律所固有的界限,就不叫真理,而叫错误。所谓真理和错误的区别也就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