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现阶段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制度环境和面临的问题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和社会福利发展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中国一直采取的是重城市轻农村,重计划轻市场的前苏联经济体制,软预算约束、命令经济和单位制成为城市社会福利资源分配的重要特征;而农村则一直依照家庭网络来照顾个人需要,以及用集体有限的资源来为社区中最脆弱的群体提供基本的照顾,城市中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讨论城市的风险问题与社会政策发展的问题,对探索“十二五”和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世界日益了解中国,而中国正在加快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具有固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公民权利范畴的扩展与进步,也隐含了国家治理社会中既已确立的政府-百娃之间官民关系的变化。作为一项新近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社会政策,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反映了作为底层社会民众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诉求在国家介入公民健康领域过程中形成的话语机制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建构。本文从礼物关系的概念出发,结合社会政策的相关理论与概念,探讨了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救助对象与政府(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一关系的实质。作者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救助对象(公民)与国家礼物关系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有赖于公民通过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和实践,来建立自身的社会风险抵御能力。作者认为,要逐步扩大建立政府扶助、公民作为责任主体参与的专项社会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文中使用公/私二分法作为概念工具,分析西方福利国家中的“社会的代表性”和公民权的性别化,指出“公民权”的性别取向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因此,在实践中注重“增权”的使命,成为当代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推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熊跃根 《中国民政》2011,(12):19-21
过去30多年来,经济改革与开放主导的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模式,对社区形态及其内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城市环境、人居生活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人的问题和需要产生与变更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对城市社会规划与社会福利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刊特刊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熊跃根《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一文,希望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两年来,中国政府把重点落实民生建设工程、解决与民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对世界主要经济实体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保持经济增长和减少经济衰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提出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程,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对改善公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主要由政府实施、旨在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措施,社会政策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了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而后者则可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提出,在全球化和急剧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政府应从强化理念和制度建构的角度出发,从政治实践的可行性与技术理性方面考虑,切实推进民生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发展,从而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公民权的进步,提升制度的合法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女性主义思潮和社会运动的发展,对两性关系和女性权利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理解女性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中的处境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社会科学中公/私二分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性别关系与福利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结合女性主义的理论论述分析了国家、市场与家庭关系中的妇女权利配置这一核心问题,并对社会政策的发展与妇女的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是一张兜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的“安全网”。李克强总理强调,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做好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由于国力所限,我们基本保障的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病、因灾等陷入生活窘境,需要救助。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