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1.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提升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之基、实践之源、内涵之本。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既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是推进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逻辑遵循。历经30多年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博弈一直在进行。多年来专家对这一话题的研究和阐述,体现出从"面的宽泛"到"点的集中"、从"关系认识"到"规律认识"、从"单科聚焦"到"交叉融合"等特点,实现了"外延"与"内涵"、"质"与"量"、"内"与"外"的科学统一。文章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论,从空间、时间、形态三个维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期对其形成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世博会是人类的聚会,更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会是最大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更为中国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机遇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