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孕育和产生的。因此,社会主义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和打击,从而陷入低潮。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民主的必然趋势,民主是和谐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之所以尚未实现和谐,是因为人类还远未实现民主、或充分圆满的民主之故,只有民主,才能使人类社会渐进和谐之境.和平发展与平衡发展是中国民主发展必然遵循的道路,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经之途.中国的民主应是多阶级融合融洽、和谐相处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社会改造是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由于社会危机的显露程度和人们对社会危机的认识程度的差异,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思想萌芽之后,经历了从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心到主要注重人的改造,再到以政治制度变革带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发展历程。历史表明,只有人的改造与制度改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以人的改造推动制度改造,在制度改造中实现人的改造,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实现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4.
田玉才 《时代法学》2006,4(4):98-107
自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后,近代国际法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但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不止翻译一途,学堂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留日学生对国际法的翻译及其在新式学堂的教学,更使国际法的影响扩展到广大普通知识分子阶层。概括说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其内容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其过程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而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际法的接受则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其接受程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外关系状况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实事求是"是其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是其根本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则是其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