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婺源笔记     
祝勇 《人民公安》2007,(24):52-53
婺源不属于那种夺目的事物,这里没有一处是鲜艳的,它的色泽是岁月给的,并因为符合岁月的要求而得以持久。  相似文献   
2.
祝勇 《北京观察》2001,(5):44-45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要重建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想来消息是确凿的。这新闻的好处,是让我重温了鲁迅先生关于雷峰塔的两篇文章。虽是20年前读中学时早就读过,然而大凡在语文课本里收过的鲁迅作品,我以后很少再读,因为那种程式化的课堂演绎,大抵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或者说,我的中学教育培养了我对鲁迅的恶感。至于真正开始触摸鲁迅,是很久以后的事。这是题外话,还说雷峰塔。重读这两篇文章,才发现这老爷子端的了得,因为在1925年的文章里,他已经预见到2001年的重建雷峰塔。且听他说:“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中谈到巴尔扎克小说时写道:“在巴尔扎克的《鲛皮》(按通译《驴皮记》)里,看到银行家的邸宅中的晚餐会那一段的时候,我完全惊服了。20多个人同时在喧嚷着谈天,但却有许多形态,写得好像我亲自听见。重要的是──我不但听见,还目睹了各人在怎样地谈天。来宾们的相貌,巴尔扎克是没有描写的。但我却看见了人们的眼睛,微笑和姿势。我总是叹服着从巴尔扎克起,以至一切法国人的用会话来描写人物的巧妙,把所描写的人物的会话,写得活泼泼地好像耳闻一般的手段,以及那对话的完全。”大师的眼睛不会打盹,作品中深…  相似文献   
4.
祝勇 《人民公安》2007,(8):50-51
苏格拉底的个人主义是无依靠的,卢梭的个人主义是跋扈的,鲁迅的个人主义是凄厉的,而她的个人主义则是柔和的,明净。  相似文献   
5.
走近一个人     
他是一个奇迹。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的真实。你可以不相信神话,不相信这块黄土地上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那些可考抑或不可考的创世传说与英雄史诗,任凭那些斑驳苍老的人物于无边的风月中,从说古老人们的嘴唇上滑至你的眼前,你仍旧可以宽容地摇摇头,说声:“我只相信我看见的。”可是你不能不相信,在波云诡谲的交错中,在纵横捭阎的流转中,他来过。他如同每一个带着满脸惊异神色的襁褓婴儿一样来过,又像一位普通的骚人墨客那样轻轻地走了——挥一挥  相似文献   
6.
当代批评家中,很少有人能像王干那样敏锐、冷峻和深刻。他不仅在纯文学领域指点江山,而且当代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都成为他解剖室里的标本。他试图透过某些复杂的检测程序,搜寻根植于那些杂芜纷乱的文化肌体深处的精神基因,为各种各样的肉体版本寻找它们的文化依据。《赵薇的大眼睛》是这位批评家一部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书,在这本书中,许多正襟危坐的正牌作家、深奥难解的文学术语和名目繁多的团体流派让位于司空见惯的文化符号:小燕子、无厘头、春节晚会、美女作家……王干将后者命名为“新世俗文化”。“新世俗文化”很少…  相似文献   
7.
玉氏山房     
黄永玉用手比了一个高度,说,我这么小,六七岁的时候,在诸葛亮山,就是现在的山水讲堂这边,往对面看。回龙阁。我想,这个地方,真好。长大以后,我在那边盖个房子多好。说话的时候,那房子早已盖好,在山的顶上,一出北门就能望见。房子叫“玉氏山房”。我和黄永玉正坐在玉氏山房的庭院里。我想看看对面的山,那天有雾,模模糊糊的,什么都看不清。从沙湾往虹桥那边看,右手边,就是往夺翠楼下面看,吊脚楼就在那里悬着。那时候的屋子都是吊脚楼,没有这么多,也不太讲究,因为不讲究所以有天趣。那里头有桃花,有杏花,有杨柳,坐在那…  相似文献   
8.
沉入与潜出     
自从买了那台银色外壳的笔记本电脑,我就开始尝试着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将一张音乐 CD插进光驱,乐声就会同文字一道从我的眼前流过。最早是从霍洛维兹 (Horowitz)的钢琴曲开始,听他演奏巴赫、肖邦、李斯特和莫札特。我对于音乐完全没有研究,但那些古老的音符总令我想起许多古老的事情。仿佛有风,将我的思念吹得很远。其实并没有风——我总是在很好的天气里写作,这并非是我的选择,而是时间一种刻意的安排——只有薄片似的乐符在空气里流动,像透进窗子里的阳光,像肘边咖啡杯里若有若无的香气,在我的心坎上抖动。   一个平庸的…  相似文献   
9.
祝勇 《人民公安》2008,(3):54-55
上林湖这个名字里,几乎包涵了它的所有信息:方向、环境以及气质。文字的符号作用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像一条路,通向那个远山中的湖泊。所以提起这三个字.我就会立刻想起曾经在湖边呆过的那个下午。在我经历的成千上万个下午,那个下午依稀可辨.就像书中的一个夹页.我随手就可以抽取到它。我有一条通往上林湖的隐秘通道.它不在现实中.无须任何交通工具的介入;它穿过我的记忆,是抵达那里的一条最便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祝勇 《北京观察》2002,(12):50-53
李玉祥:摄影家、民俗文化学者,出生于1962年8月,江苏南京市人,自幼酷爱美术,武汉大学新闻系视觉艺术硕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