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熟人社会阻碍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为官应不应酬直接关系到其上升和发展的空间。吃请历来是中国官场上的公关秘笈与通行证,再硬再铁的制度也会在觥筹交错中被酒精泡软,再严格再完善的规则也可能被无孔不入的人情关系扭曲腐蚀。2006年3月14日,又有121名民营企业老板拿着结业证走出中共中央党校的大门。这已是该校对外培训中心主办的第65"期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班"。数据显示,仅针对民企老板的短期培训已办60多期,有近万名学员。除了学习课程之外",结交朋友"被许多学员视为收获之一。新疆某水泥制品厂厂长说,北京之行让他结识了一帮朋友",以后到外地办事就有熟人了"。因此,关于熟人问题再次被人们所关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在市场和官场中奔波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们,无论怎样紧张疲惫,一旦回到亲朋好友之间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熟悉关系中,便会感到轻松与安全,因为在这里人们能够以朴素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原初本性。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已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要求。那么,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政治文明建设工作,逐步实现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的转变、从熟人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从熟人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熟人社会存在的根源、内涵、演变、流行、影响、发展、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旨在让大家从中受到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亲亲相隐"在中国人文思想界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作者将此论战引入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争论各方观点的回顾,认为如果将此议题置于作者自己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中,便可以看出,"亲亲相隐"背后所具有的文化预设是"关系"先于"个人"的假定,而儒家所提倡的五伦及其价值则是从其中的"固定关系"出发向"约定关系"与"友爱关系"延展的,却难以达至"松散关系"。由于五伦的运行方向十分确定,造成发生于其间的道德往往具有结构性的嵌入特征。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孔子会认为人应该"亲亲相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