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2.
玄奘建立的中国佛教唯识宗,继承了印度瑜伽大乘细致的心理认识和分析,从而构建成为一个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佛法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许多误读皆源于此.唯识学从禅慧之修证中而来,所研修问题与科学、哲学相连,因而其凸显科学的实证性而更加充实,蕴含哲学的玄奥性而更加深刻.唯识学非科学而科学,非哲学而哲学,具有宗教的信仰性而更加广泛,显示非有神论宗教而至深、至圆、至显的宗教之理.  相似文献   
3.
肖建原 《思想战线》2011,37(2):64-67
《齐物论》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从"齐‘物论’"到"‘齐物’论"的论证,体现了王夫之批判庄子境界思想性质,同时改造、吸收庄子提升和论证境界高度的理论思维成果,蕴涵着从"无无"到"有"的境界思想。通过王夫之对《齐物论》篇中几对范畴的具体分析,梳理从"齐‘物论’"到"‘齐物’论"所内涵的思想线索,揭示王夫之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