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岁末换挂历是我的生活常态,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2.
苗连贵 《侨园》2014,(5):43-43
《于丹趣品人生》,是一本很美书。作者文辞清丽,广采博撷,让我们从喝茶、品酒、听琴中感悟生活的情趣,读来赏心悦目。但读到其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发现作者有一点小小的疏漏:误以伯牙为俞伯牙。行文中有时用"伯牙",有时用"俞伯牙",二者混同,反复多次,显然,作者以之为同一人,即以为伯牙姓俞,名伯牙。无独有偶,另一位著名学者,在其讲述古代姓氏起源的专著中,讲到俞姓时居然也将伯牙混同于俞伯牙,并作为俞姓人的例证,赫然列在书中,如"众所周知,‘知音'典故中的俞伯牙"(《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相似文献   
3.
与舅兄闲步大街,道旁有人卖画:横轴,半展开,一张报纸垫地。卖画人口口声声说“祖传古画。”既是古画,缘何轻贱如此?显系赝品。他连简单的包装都没有,身份自然也不高,难怪无人问津。舅兄却蹲身捧画细看。舅兄近年淘澄字画,很赚了几文,见了古字画都不轻易放过。他翻来覆去看了一阵,问卖画人:“多少钱?”“一口价,2千。”舅兄放下画起身拉着我就走。“回来,还个价嘛!”舅兄头也不回地道:“减个零。”“罢罢,拿去,拿去!”  相似文献   
4.
烟画是泊来品,故又名洋画.烟画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发端于上海,后风行全国,上海人称“香烟牌子”,北方人叫“洋片”. 烟画自来就受到人们喜爱,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就是个烟画迷.他在《红楼梦烟画》一文中说:儿时,“我缠着父亲,买海盗牌香烟,那洋烟里附有《红楼梦》画片”.但一直未凑齐整套的.近年,他在“逛厂甸庙会时购得《红楼梦》烟画一套,如与旧友邂逅,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5.
我想起小的时候,在乡下的水井边玩。那是一个很深的井,有十多米深,掉下去,是很难被救起的。远远的,母亲看见了,她万分惊恐,但是她一点声音也没发出,慢慢地、偷偷地靠近,在距离我非常近的时候,才一把把我抱起来。  相似文献   
6.
苗连贵 《侨园》2016,(4):23
正樱花怒放,满树烂漫,如云如霞。樱花几乎是边开边落,飘飘摇摇的花瓣轻灵若仙,随风翩翩起舞,形成纷纷扬扬的樱花雨,落地,安详地离去,她们是在经过短暂的灿烂后香消玉殒的。樱花在中国典籍中不多见,但可从古代诗人的笔下觅其芳踪。唐朝李德裕的"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白居易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李商隐的"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李煜的"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依熏笼"。把樱花描摹得最为鲜明的当  相似文献   
7.
苗连贵 《侨园》2015,(4):79
东湖在武昌城东,故名。东湖大,汪洋恣肆一大片,水天一色。东湖有山,左拥珞珈,右揽磨山,山山水水情相依。湖心有岛,小巧、碧绿,凸起于湖面,宛如一颗青螺,湖光山色的点睛之笔。东湖的美,美在自然风韵,少人工雕琢,也不在历史风物上着墨。东湖的景区有"听涛"、"落雁",光听这名称就可想见其辽阔、野趣、静谧之美。人们爱将东湖与西湖对比。南宋文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里说:"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东湖至少在南宋已令人瞩目,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东  相似文献   
8.
大师更尊师     
正一个蛋糕谢师恩1940年,季羡林在德国哥廷根师从西克教授研习东方语言。在战争的饥馑年代,看着日渐消瘦的老教授,季羡林暗暗省下配给的奶油、面粉、鸡蛋和白糖,在老师生日那天,去蛋糕店烤了一个大蛋糕,然后捧着宝贝,来到老师家。在长年吃不饱的战争岁月,这无疑是极贵重的礼物,西克教授抖着双手和老伴共同接了过去,激动得连"谢谢"  相似文献   
9.
苗连贵 《侨园》2014,(10):31-31
中学是个充满歌声的时代,那时我们爱唱俄罗斯歌曲。几乎人人都备有手抄歌本,每有新歌便相互传抄。我的歌本是一册装帧精美的硬壳笔记本,我抄歌很精心,字尽可能写得端正,小节线和减时线用三角板比着画,一丝不苟。边抄边哼唱,看着笔尖流出的字迹变成美妙的音乐,心里很享受。我们的俄语老师课讲得好,歌尤其唱得棒,她会唱许多俄罗斯名歌,有时还用原文唱。她发的弹音饱满、圆润,这种斯拉夫语系独具的发音,在歌声里特别有韵味。由此,我们学俄语更上心,对俄罗斯歌曲更喜爱。  相似文献   
10.
苗连贵 《侨园》2014,(9):25-25
我七八岁时,举家南迁,随父母来到武昌的一所学院。学院建在紫阳湖畔,那可是个好地方。我家住教工宿舍,楼道对门是一家教音乐的教授夫妇,屋里终日发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和咿咿呀呀的小提琴声。这自然引起我的好奇,我常贴着门缝窥探其中:窗下弹琴的是一个小姑娘,立在门背后拉琴的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他便是日后蜚声海内外的小提琴大师盛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