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闭幕会上,李瑞环主席作了一个很有个性的精彩讲话,一气读来,觉得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论及“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题“时,有这么一段话:“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应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尊重和保障各界代表人士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搞好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积极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说,这些年来,作为一份政协刊物,本刊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有人格,刊物也要有自己的品格。《同舟共进》从创刊之初,就追求一种比较高的格调。我们拒绝那些捕风捉影的“秘  相似文献   
2.
2000年11月8日,晚间的电视新闻播出了一组令报刊同行既感欣慰,也堪思考的镜头——“今天记者节。“北京街头被随机采访的许多市民这样回答。他们认为记者这个耿业“值得尊重“、“让人佩服“。但是被问及对记者的看法时,回答却是“分人“,“有的正派,也有的不那么正派“。我想对采访报道这组新闻的记者和编辑表示敬意。他们恪守职业道德,忠于自己的使命,对“正在发生的历史“作了忠实的记录。虽然这只是可能被大多数人过目即忘的“历史一瞥“。那些真正意识到并肩负起自己使命的记者,倒是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比如邹韬奋。韬奋和他主持的《生活》周刊无疑是中国新闻史上令人永远怀念的光荣一页。身兼新闻记者和政论家的韬奋,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职业道德,应该包括对作者劳动心血的尊重和爱护,对读者批评建议的重视和包容,乃至对自己案头工作的一丝不苟,等等。然断不止此。我们的大小报刊,流布于市,传阅于人,恐怕或多或少,总要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尽点绵力吧?如此,则编辑之责任不可谓不重矣。笔者去年见一家名气甚大的晚报报道说,在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深受伤害的中国人余怒未息之际,某市学子报考“托福“的盛况如旧。编者在标题中特意点明,许多学子有了“新的学习动力“,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笔者不禁愕然。“长技“不分国界,托福也罢,电脑也罢,市场经济也罢,天下凡是优秀的东西,有本事学到手拿过来就是了,为什么非得先想着用来“制“人家?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自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以来两千年间,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多达百余次,太平天国只是其中离今天较近的一次。对历史事件,人们发议论,作评价,实在是很寻常的事。本国人可以评说,外国人也可以评说,不必忌讳,也不应过于计较。一位生活在太平天国同一时代的德国智者,在太平军举义之初的1853年曾对这个“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的“运动“寄以热切的期望,并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但是,到了太平天国接近失败的1862年,这位智者对“这次中国革命“的“体现者“的评价却是:“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杨桃殇     
五岭之南,有佳果焉,俗名杨桃。五羊城东某农业大学一教授,多识于花果草木之性情,於宅前手植杨桃一株,十数年矣,树围二尺,枝叶婆娑。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之际,硕果累累,左邻右舍,顽童三五,时心痒难耐,持木石扑之。教授宅心仁厚,辄招而分食之。杨桃树下,遂有一年一度“排排坐,吃果果“之盛矣。前年秋,承教授亲手摘取一篮相赐,捧而玩之,五棱玲珑,温润如碧;剖而尝之,甘甜清爽,齿颊留香;则大异其趣于街肆所购者也。果之美,岂独得于南国雨露之滋润乎?实有赖于教授汗水之浇灌也。于是拜谢再三。教授笑曰:“不谢。栽树亦甚寻常,培土施肥,除虫剪枝,终须靠人扶持罢了。天下事皆此理也。“余豁然顿悟,铭感于心。临别,教授邀约明年秋携编辑部诸公同往杨桃树下小叙。  相似文献   
6.
谢云先生为本刊读者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笔墨官司》,刊登在本期“同舟视点“上。文章立论明确精当,等于为“笔墨官司“的含义作了涵盖古今的界定:文化、学术、思想、理论问题的讨论、辩论、争论以至斗争,只能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鸣“就是动嘴不动手,即只用语言文字做武器,而不靠拳头棍棒来帮忙。……而所谓“争“,不论是论争、竞争或斗争,就是双方都应该遵守共同的规则,彼此权利和义务平等,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谁胜谁负,只能取决于真理掌握在谁手里,以及是否善于说理。看来谢云先生是赞成打笔墨官司的。他借用茨威格的名言提倡“思想家之间的分歧只应该用思想的工具来处置“。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曾伯炎先生一篇文章在本刊第2期刊出后,接到“鬼才“魏明伦的电话,对他的文章表示赞许。伯炎先生说:“非文章有何独特,实天下文章,多失独立之思,皆逐平庸以求无险也,故较据实之文也觉新矣。“作者固然是表示谦虚,但编者读者特别赞赏的,也确是为文而能“据实“这一条。“据实“,就是说真话。本刊历来提倡“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广大读者作者无疑都是赞成的,即或有人心怀鬼胎,另有想法,料也不敢公开反对。但是,要在一份政治性刊物上做到这一条,说真话而求无险,操作起来确实大不容易。盖因政治是个敏感领域,真话当说不当说,其间大有讲究。当年林彪玩弄政治权谋,声称“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果然青云直上;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将“嚷嚷着“政治无诚实可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