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孝经>中有大量的引<诗>,其引<诗>并非是<诗>本义的使用,而是经过自身的择选与阐释,在"孝"论的思想体系下,形成自己的<诗>学思想.其思想包括"孝'即是德"的<诗>学主题的提出,包括对社会各阶层"孝"德的<诗>学规范,包括对"孝教"这一治国途径的<诗>义理解,包括对"忠谏"的"事君"思想的<诗>学阐释.<孝经>已经形成了"孝"论体系下的独特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诗>的传承由周代贵族所垄断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各侯国的官府系统、儒家学派与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三个传承系统.在各侯国的官府系统中,在"礼变"与"乐变"的社会背景下,<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崇利"、"尚法"与"轻儒"的社会思潮下,<诗>也为各侯国统治阶级所轻视,<诗>在战国官府系统中逐渐处于"受黜"的状态,这必然导致官府系统中的"<诗>之亡".孟子所言的"诗亡"即是指官府用<诗>之亡.  相似文献   
4.
葛立斌 《理论月刊》2012,(5):47-51,79
战国时期政治地域割据数方、文化环境纷繁扰乱,使得《诗经》文本出现了数目众多、淆乱歧出的流传状态.《诗经》文本的淆乱歧出,体现在各文本文字书写的差异以及句式的不同、《诗》本篇目篇名的差异以及关于“类序”不同等诸多方面.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些文本之间不仅存在以上差异,实际上在分卷、篇数、章数、章序、句数、句序、句读等诸多细节问题上,都会有相当细微而繁琐的差别,从而出现了纷乱繁杂的传播和流传情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