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董春宇 《长白学刊》2014,(2):121-124
政治信任文化是重塑政治信任的外生来源,构建政治信任文化是解决当前中国政府政治信任缺失问题的重要路径。从多元文化观念的视角构建政治信任文化,强调政治信任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是由道德信用观念、利益风险观念、平等协商观念与民主责任观念合成的多元文化观念,促使人们重视从文化的视角来营造多元化的政治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团体动员存在着一些限制性约束条件,导致政治团体动员陷入逻辑困境,但现实中却又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团体,公共选择理论分别从公民的角度与政治企业家的角度对个人参与政治团体的动机进行了理由阐释。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应用性与适应性问题一下以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挑战。本文分别从自我利益与理性行为两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这一假设进行了限度分析,并评述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此所给予的积极回应——提出了改进中的新经济人假设。进而得出公共选择理论只是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解释所有政治现象的结论。因此,应该由政治学理论的某些部分来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对现实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学理上的解释。提出“理性的无知”导致了公民不参与投票,“集体行动逻辑”是公民不参与团体行动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这些具有启示性的解读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从构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信息机制、激励机制与规模问题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传统线下模式的部分规定,但是人们的劳动边界感也逐渐模糊,使得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关系已呈现数集式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的异化过程的全同关系、生产资料的全异关系、劳动主体的上属关系以及创造使用价值活动的下属关系。生成式AI技术从传统劳动到数字劳动的异化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个人数字身份认同的异化、个人生活属性的异化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异化等具体表现形式。应致力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生成式AI技术的赋能,健全生成式AI技术的保障,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加速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现生成式AI技术的优势互补,为促进生成式AI时代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规模快速增长呈现出的的问题给出了较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它从政府功能(公共物品供给者和外部性消除者、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者)、利益集团、官僚体制及财政幻觉的角度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7.
董春宇 《学理论》2013,(33):34-35
在社会学领域中信任概念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并且已形成基本共识的一种理论观念。但在政治学领域中对信任概念的认识与讨论仅在近年来开始有所涉猎,在政治学视域下的信任概念呈多元化发展,从多元关系角度可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社会信任、政府信任与制度信任。这四种信任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相关性,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和谐与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决策问题的启示性阐释,本文提出造成决策失效的原因是公共决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失衡,具体表现在需求表达不足与过量或者供给的不足与过量。从公共决策中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角度探讨公共决策问题,构设出公共决策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哲学的二元思维框架中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信任与不信任,在对比与参照下理解二者在现实民主政治中的确切含义与意义,提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也需要不信任,由政治不信任的态度出发产生政治信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