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我国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的不作为,必须以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只有负有特定义务的人的行为才构成不作为犯罪。①我国刑法未明文规定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但刑法理论上都认为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之一,也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行为人因其先前实施的行为使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行为人就产生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即有责任保证这一危险不会转变为损害法益的现实即构成要件的该当结果。如果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那么行为人就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罪。然而…  相似文献   
2.
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本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行为方式入手,对关系人、国家工作人员、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期望能够对该罪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为深化对该罪的理论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正式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在现实语境下,以法治视野重新审视我国的违法犯罪行为制裁体系,探讨我国轻罪制度的构建,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探索轻罪制度方案,分析轻罪范围及其处罚机制,有利于加强违法行为人的人权保障,维护刑事法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无处不在。网络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谣言是社会敌意情绪的非理性宣泄。网络谣言往往利用、加深敌意,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对敌意型网络谣言犯罪的防控对策应当从社会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对网络谣言的社会治理,可通过社会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敌意;还可通过畅通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化解社会敌意。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治理,应做到在有效规制网络谣言犯罪的同时,保障言论自由与民意畅通。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以及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背景下,我国现行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与贪污贿赂犯罪做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民间融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终因长期缺乏法律身份,逐渐被法律法规界定为"非法集资"。司法机关在处理部分集资诈骗案件中,罔顾企业民间融资的特殊性,按照传统的集资诈骗罪理论,去适用现代非典型的集资案件。同时对融资纠纷案件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思路,致使民营企业置身于刑事法律风险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经济领域"泛刑法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昔日相土尝水地,今日枢纽中心城。相城区位于苏州市域地理中心,处在沪苏浙三地联动发展的核心地带,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上海大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等区域战略的叠加要地。从全国经济版图看,相城区是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三圈一带"的重要节点区域。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相城区抢抓高铁纵贯境内历史性机遇,着力优化城市布局,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