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1.
“面向事实本身”寻求认识的绝对自明性,这是胡塞尔毕生所追求的目标,然后最后证明他失败了。因为他仍没有摆脱知性思维的困境,所以他的意向性结核依然是一个预先设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由于立足于生存论立场,对本体的把握最初就建立在自明性基础上,它是儒家通过“忠恕”原则建立的类的情感或道家作为直觉中的境界。与本体通而为一。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中国徒然人有现象学意义。既哲学本源于人的生存需要,那本体的明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实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生成过程,马克思称之为"掌握具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如何现实地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的研究背景下,探讨这个问题尤其具有实践意义。借助生存论反思的几个环节,能够形象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生成机制。其中,介入公共政治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能够促进这种人格的转化;而学院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于隔断了哲学与政治生活的联系,所以只能陷入抽象的理论态度当中。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绵延相续的血脉,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整个创造过程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作为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伴随着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超越的过程。历史走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崛起,我们日益感到,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就很难实现真正  相似文献   
4.
探讨本体的明证性关系到对哲学自身本性的理解。在哲学史上,无论是作为“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形态还是作为“知识统一性”的本体论形态,其明证性根源都是人的生存体验。破除对理性的偏执,回归于明证性的本体,对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这突出表现为把理性归约在人的生存活动下,确立起它与伦理生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放到马克思人学视域中去,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会由价值层面上升到历史科学层面。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需要为本,需要则以"全面"为本。我国当前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正视这一阶段,把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统一起来,从"物"的产生、"物"的布局、"物"的持续、"物"的配置、"物"的共享五个方面把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式"的话语已成为哲学表达的"流行语",这自然也体现在近几年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然而我们最应该借鉴的是海德格尔哲学所由以建制的个体性精神.在生存论维度中确立马克思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并不是关于个体的知识性表述,也不是关于个体的心理性描述,而是揭示马克思哲学应如何对个体发挥功能性作用.它的理想方式不是仅仅获得由外而至的普遍性知识,而是由内而发的启蒙与觉醒.只有在个体性原则上,中西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即不是逻辑意义上谁能包容谁,话语上谁能解释谁,而是随人生境遇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性原则上的沟通是一种"不在场"的沟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