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4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坚持对一切社会关系进行历史论述的原则,马克思确立了论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历史论述原则"彻底否定了旧理论企图构建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普遍进展模式的作法,认为只有深入剖析一定社会形态的历史特殊性,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此种原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定历史语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证之中,而且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之中。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一、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发展国际化城市的概念雏形最早出现于1889年,德国学者Goethe将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即当时最早的国际化城市。格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这是对国际化城市的最早洞见。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由此引发了霍尔、弗里德曼、萨森等学者对国际化城市这  相似文献   
3.
近代哲学基于"理论哲学"的进路,力求于实践生活之外寻得理论的基点,并由此出发构造出涵摄实在整体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必然内涵着单一必然性的逻辑关系,近代哲学由此必然会彻底否定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框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被归向理论哲学的进路,所以同样造成了这一重要范畴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生产关系概念无疑起着中心轴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于经济学知识的不足,马克思还没有达到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以至借助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来阐述历史的变迁,虽然由此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但在很多具体理论上还存在着不足。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达到了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上的重大突破。这些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系统的运用和阐发,从而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将其视作“现实的人”。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即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的历史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之结果的理论意义上的历史。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个人只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现实历史过程的“前提”。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只能是“生产”。  相似文献   
6.
作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沙夫秉持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普遍共有的人道主义诉求。在此基础上,沙夫的突出贡献在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多维度阐释。从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来看,沙夫坚持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连贯性,坚持用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内在具有的主题与基本框架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出发点上存在着非法性,但由于其对异化理论的拓展式理解,仍旧取得了非凡的理论成就,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性维度、批判性维度、价值诉求维度作了全方位的理解和阐释。沙夫的理解和阐释虽然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的倾向,但却在总体上切中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全面分析和把握沙夫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多维度阐释,对于我们立足于当今时代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可知,"推广论"不仅是苏联学者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之产生的基本理解模式,而且也是他们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这一理解模式从根本上消解了实践原则在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实践原则"的确立是马克思超越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所在,并由这一原则的全面贯彻和落实,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全然不同于一切旧哲学之对象、性质和功能的全新理论形态。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原像,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重新理解和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支撑。尽管他们对"异化"的具体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将"异化理论"视为贯穿于马克思思想演进中基本而连续的线索,以所预设人的"理想性"生存状态的丧失作为解释异化之发生的根由,并基于这一生存状态对异化展开激进批判等方面却体现出较为普遍的一致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体现出了他们强烈的人道主义诉求,但由此否定马克思思想演进历程中的革命性变革,无疑与马克思思想史的实情不符,并由此背离了马克思解答异化现象发生与批判的科学语境。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的理论哲学认为理论可以涵摄实在整体根本不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只能有限地把握实在.而历史规律作为本质性的因果关系,是人类基于理论抽象把握历史实在的结果,由于理论只能"有限地"把握实在,即理论抽象必然会舍弃和融合历史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素,因此,作为理论抽象之结果的历史规律必然不能直接存在于现实历史当中,而只能处于理论世界之中.作为理论"有限地"把握历史实在的结果,历史规律只能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科拉科夫斯基(以下简称科氏)对马克思思想解读的最大特色在于极力彰显其能动性的维度。在他看来,马克思终生思考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避免人的自由能动性和历史必然性之间的两难困境,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原则,其核心在于,既将社会主义的实现视为历史进程必然趋向的结果,同时又强调这一必然趋势的实现首要地依赖无产阶级意识中的自由首创精神。有感于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化解读的缺陷,科氏力图采用"限制功能"的方式,将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成一个能够容纳人的自由能动性的理论体系。科氏的解读体现了避免将马克思阐释成一个机械决定论者的思想努力,但由于过分夸大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作用而导致将马克思的思想引向了黑格尔主义,而其竭力限制历史唯物主义之阐释历史的科学功能的做法,则彻底消解了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